“地球从东西直剖之,北极在上,南极在下,赤道横绕地球之中,日驭之所正照也。”160年前,一位清朝重臣将世界分为四大洲的理论引入中国,他的《瀛环志略》明确指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所占之面积,“固不止得其半也”,这位清朝重臣就是时任福建巡抚的徐继畬。
徐继畬,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生于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卒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他是一位爱国者,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成就斐然。
走进东冶镇东街狭窄弯曲的朝元巷,穿过长长的青石铺就的巷道,巷道尽处,承载了百年历史沧桑的徐继畬故居饱受风雨侵蚀,在残破不堪中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
居于此处的徐氏后人徐立栋老人期待,徐继畬故居的现状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重新修缮保护。
寻常巷陌,人道松龛曾住
“徐继畬在中进士后例行的拔翰林的朝考中,得中头名,称为朝元,此巷由此得名。”10月15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东冶镇,前往东街朝元巷徐继畬故居参观,东冶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巷里住户多为徐姓,大部分是徐氏后人。”
在朝元巷口的右侧,挂着一块“徐继畬故居筹建处”的牌子,颜色老旧,白漆剥落。走进高大的朝元巷门洞,一条幽深而平整的青石道向内延伸,将两旁的深宅大院连为一体。这里就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畬的故居和出生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朝元巷都曾经属于当时的徐氏家族,如今原来的大宅院已被分隔成若干民居,不复当年模样。
巷道内,一个个清式大门虽已残破,旧时的巍峨气象仍然依稀可辨。巷中段东侧有一处名叫“司马第”的石灰顶平房小院,正房加上东房、过道等共十余间。徐继畬就出生在靠西两间正房中。继畬祖父敬儒是纪晓岚任山西主考时中的举人,官至江西九江府同知。继畬的曾祖嘱咐后人:做官万不可贪污,如果拿贪污来的祭奠祖先,祖先不会享用。徐继畬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名人。“大夫第”、“传清白”、“惠迪吉”等门匾的题字昭示了徐氏先人教育子孙保持操守的苦心。
进入正院,一座精致玲珑的门楼掩映于绿阴中,飞檐斗拱,层层叠压,极具装饰艺术性。屋脊两端有吻兽,屋檐下用五攒斗拱支托飞檐及翘角,翘角向两侧对称伸展,好似大鹏展翅欲飞,整个屋顶轻巧活泼,令人赞叹不已。只是瓦片残破,乱草横生,残存吻兽难以辨认,如雪爪鸿泥一般无处可寻了。
84岁的徐立栋老人是徐寅第的玄孙,在二层小楼内独自居住。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顺着落满浮尘的木质楼梯爬上二楼,只见光线阴暗的屋内杂物胡乱堆放,门窗倾斜颓圮,墙面裂缝蔓延,然而直通到顶的廊柱和青砖砌就的外墙却保存完好,浑然一体,丝毫不见砌缝,足以使今人叫绝。屋梁之下,已色彩斑驳的木雕镂刻记述着曾经的繁华富庶,房脊顶端,零落的碧瓦青砖叠架着徐氏家族两代进士的家训家规和斐然文思。
驻足良久,正待告辞,院中一块颇为奇特的大青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形状扁平,貌似龙头,却有一个缸口大小圆润的窟窿,不知有何妙用。徐立栋笑着告诉记者,这块大青石曾是院中一口井的井口。原来井口雕成龙头状,寓意为“龙眼”,建造者的博学和睿智令人折服。只是曾经的井早已无处寻觅,不复当年气势的“龙眼”井口也被弃置角落,见证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与昔日的辉煌。
宦海沉浮,开眼远观世界
“他是近代中国开放思想与实践的先驱人物,《瀛环志略》对当时和后来国人的思想开放和正确认识外部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五台县博物馆馆长赵广文亲自参与了徐继畬纪念馆的创立,守护纪念馆、研究馆藏文物长达二十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