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实施的原则,对山岭村以整村搬迁为基本途径,建设中心村;川道村以村庄整治为基本途径,实行改造提高、功能配套;城郊村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建设示范小区。村庄布局分为“两区一场”,即住宅区、基础设施区和村级活动场所,庭院布局实行生活区与生产区“两区分离”,院落硬化与美化同步。
在民宅建设上,专门请西安市城市规划研究院对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进行了总体规划和施工设计,规划设计了单元型平房、商住型楼房和生态舒适型窑洞共三种模式七种户型供农民选择。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选择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打水井、偏远山村建设水窖,通村道路黑色化、村庄内主干道路水泥硬化,村集体活动场所、休闲广场、排水管渠等设施进行配套。
在资金安排上,区别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实行不同的资金扶持政策。新村建设原则上按“1+2”(即对新建住宅户政府实行每户补助10000元、人均2000元)标准补助,旧村改造原则上按改造内容予以补助,每户补助标准不得突破3000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所需资金,由县乡予以补助。
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还从非均衡发展的理念出发,充分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而不强求,帮助而不包办,不搞大轰大嗡,不搞强迫命令,新农村建设活动的所有重要事项都由农民自主决定,所有资金使用、施工招投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都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坚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各村特点,制定不同施工方案,突出特色,严把群众发动关、规划设计关、建设管理关、政策落实关和检查验收关,正确处理好长期性目标和阶段性推进的关系、面上推进和点上突破的关系、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产业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关系,做到宜搬迁则搬迁、宜改造则改造,坚持每年列出一批重点村,集中财力、重点建设,确保建设一村、见效一村、巩固一村。
目前,在全面启动200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实施28个重点村建设(其中完善提高2006年试点村9个)工程,共涉及1171户(其中旧宅改造216户)5045人,在红都大地迅速形成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保障增收
下大力气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建设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切实保障农民增收是根本。志丹县从发展农村主导产业破题,按照“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的要求,以双70%为目标(即村上70%的农户发展同一产业、农户70%的收入来源于这一产业),结合村组实际,在中、西两川利用川台地面积较大的地块,大力发展棚栽业,新建日光温室大棚和大中小弓棚;
在拐沟和山岭村,着力抓好以洋芋、谷子、豆类为主的小杂粮开发,实施小杂粮“百千万示范工程”(即每个乡镇至少抓6个百亩丰产田、1个千亩丰产方、全县抓1个万亩示范带);
在城郊村,则以建设小城镇为契机,着力发展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目前,全县共建设以畜禽养殖为主的草畜专业村15个,新建日光温室大棚500座,大中弓棚600棚,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2500座,种植以洋芋、谷子、豆类为主的小杂粮百亩丰产田36个、千亩丰产方12个、万亩丰产带1个,涌现出了双河乡庙梁村、小沟村,顺宁镇保娃沟门、金丁镇赵石洼村等一大批专业村,带动了全县棚栽业、养殖业和小杂粮的发展规模。特别是双河乡农庙梁养殖专业村,村民们在乡上的帮助下,组建了农民养鸡合作社,从鸡舍管理、防疫、饲养等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