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现状
陕西是全国红色旅游开展较早的省份之一,国家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后,陕西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省旅游经济新亮点。纵观陕西红色旅游发展,可以归纳如下特点:
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已成规模。陕西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10年来,陕西围绕革命旧址、纪念馆、民族圣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优势资源,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形成了以延安革命旧址、西安事变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特别是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后,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逐步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陕西省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接待人数达1520万人次,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0.6%和24%,高于全省旅游业增长速度。
2、旅游产品比较简单,配套开发不足。红色旅游产品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纪念馆、革命纪念碑等,对这些革命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中,展示的手段单一、雷同,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使游客呈现出老年人多、青年人少、国内多、国外少的特点,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
3、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产品经营与开发。现有的管理机构大多是事业单位,这不适应于大的市场经济环境。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
4、对发展红色旅游的认识不足。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主管部门或经营主体仅仅考虑的是依靠这些旅游资源来吸引游客人数,增加经济收入,但是却没有从更深刻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产品的开发,没有从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对这些宝贵的“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内容的创新,形成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旅游品牌,让游客去体验和感受产品的丰富内涵。
5、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开发。目前陕西红色旅游资源除西安、延安少数重点项目得到开发以外,绝大多数革命旧址、遗址处在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有的没有得到保护,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陕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战略思考
第一,将红色旅游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比如西安,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算起,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特别是周、秦、汉、唐,都是统一的大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陕北则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陕南文化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文化。在整合陕西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要根据板块三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有效的要素组合,进而反映出红色旅游产品独特的历史质感和文化韵味。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要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展示方式,开发出适合一般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让红色旅游经营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特色。
第二、把市场作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在开发中保护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在积极推进文化历史资源产业化的进程中,要始终不移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必须站在保护的立场上开发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对红色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要以保护为本,实现在现代科学观念和思想指导下的科学保护。其次,要区分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对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必须慎重行事,克服盲目冒进的思想,对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则应该坚持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主导理念,反对从众媚俗的心态和经济唯是的作法,进行文化的合理开发。红色旅游是一种文化产业,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经济的视角去思考如何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文化产业要求按照产业运作模式来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也就是说要把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来进行配置,要按产业化组织方式运作和经营,要建立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要讲究规模效益,要提高投入产出效益,要提高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我国原有的文化发展体制是由国家财政供养的事业型体制,文化单位大都是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型单位。这种管理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政府拨款的文化投资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与经营,可使文化具有盈利能力,具有造血功能,由财政包袱变为财政源泉,从而摆脱自身发展的资金困境,具备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