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祖国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密山市当壁镇兴凯湖畔的中俄界河——白棱河上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小桥。这座界河上的小桥,是1972年中苏两国边防部队为方便会晤建造的,桥的中方一侧是有护栏的铁桥,对方是无护栏的石板桥,在桥中心双方交界处断开了10厘米左右的缝隙即国界线。这座宽不足1米、长不到7米的小桥,是双方边防机关代表会晤的过境桥,如此之桥在世界桥梁家族中独一无二,举世罕见,成为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世界最小的会谈会晤国界桥,堪称“东方奇桥。”
1860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条约中这样划定边界:从乌苏里江往南至兴凯湖,边界线顺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而行,河东之地归俄国,河西之地属中国,从松阿察河河源跨兴凯湖到白棱河,此处以东归俄国,以西属中国。中俄双方于1861年6月18日,对边界划分进行了谈判。谈判一开始,双方就在白棱河的位置问题发生了重大分歧。因为兴凯湖西北部并没有白棱河,中俄勘界前,吉林将军景淳曾饬令宁古塔付都统拣游官员“前诣兴凯湖一带,悉心访查有无白棱河名目”,调查结果,并未发现由此河流。另外,沙俄地图也没有白棱河,所以清派出的边界谈判员成琦、景淳驳斥沙俄代表:“遍查吉林所绘各图,暨早年所存之通省全图”,以及“上年俄使伊格纳切夫在京所进地图(即《北京条约·附图》——引者)”皆“无白棱河字样”,地图上与白棱河写法相近的是白志河和白珍河,二者均位于兴凯湖西南部,显然白棱河应在二者之间选择。但俄国人断言否决清政府提供的方位地图,指鹿为马,一口咬定位于兴凯湖西北角,已被俄强行占领的土尔河就是白棱河。一个错字被俄国人玩弄了极致,于是乎源自于密山大顶子山里的一股山泉形成的宽不足两三米,长不过几十里的小河沟,被俄国人命名为白棱河,俄国人在小河沟的一侧砸了几根木头桩,向中国境内成功的纵深了80多公里,割走了大约7200平方公里土地,并赖走了大半个兴凯湖。那是一段屈辱的岁月,更是一曲抗争的悲歌,悠悠白棱河就是见证。
其实,此白棱河非彼白棱河。那时的白棱河,应该在兴凯湖的西南图里洛格的南边呢。可就在双方立界碑那天,清政府派来的官员来到时,被上涨的河水隔住了,便在土尔河(今白棱河)安营扎寨,本想待水撤后再过河立碑;可后来几次想过河,都被骑马挎枪的俄国兵拦住了。更可气的是,那些俄国兵还硬说,兴凯湖北面的穆棱河是白棱河;这些清兵就是在俄军的武力威胁下,吓跑了。不可一世的俄军几次想越过土尔河,都被我国自发的老百姓给打退,许多人就是在那次抗击沙俄的斗争中牺牲的,他们的尸骨就埋在那边。
据当地老百姓回忆:就在南面不远的地方,靠着湖有一座山;在山脚下,埋着许多中国人的尸骨。他们刚跨过这土尔河去上坟,就被沙俄军人给抓去了,打得半死才扔回河岸这边来。当地百姓几次想把俄国兵赶到白棱河以南,都未成功,而且还牺牲了很多人。俄军便把界碑立在土尔河畔,硬是将土尔河改为白棱河。
白棱桥的两岸,生长着灌木和柳木以及柞林等。然而,在小桥俄方一侧生长一棵山槐树,说来也怪,这棵树虽生在小河的另一岸,可树干以上的部分都伸向了中方,与这一侧岸边的柳树衔接,好像久别多年的兄弟相逢,枝枝相连,亲密无缝,游人们都称之为“怀乡树”。
据在这一地区居住多年的老人们讲,六十年代,这里所谓的边界,就是双方一边一块不足半米的厚木板,相互搭在一起就称为桥。平时双方没有交往,只有会晤时,才在桥当中互换文件,随着两国关系的解冻,这桥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双方都把各自的桥进行了修缮,中国这方还用钢筋铁管焊制了桥头,写上了白棱河桥四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