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不仅出了李顺达,还出了申纪兰。1951年12月,以李顺达互助组为依托的西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社长是李顺达,副社长是申纪兰。申纪兰,不简单。1943年,只有14岁的她就主动要求参加抗日政府组织的灭蝗队;15岁参加妇救会组织的纺花组,被县里表彰为纺花模范;16岁担任纺织组组长;18岁出嫁到西沟,21岁入团,22岁当副社长。1952年春,李顺达赴苏联参观学习,申纪兰动员妇女离开“三台”(锅台、炕台、碾台)下田地。开始没几个妇女愿意,有的说,“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有的说,“我半辈子人了,死了就是一辈子,还有啥解放不解放。”申纪兰就找那个在家被丈夫看不起的妇女:“你在家里窝着,穿的破,吃的差,还常受气,到合作社劳动,给家里多分粮,增加了收入,你男人保险要对你好。”这话很管用,愿意下田的妇女多了起来,但又出现了新问题:男女干一样的活儿,男人一天记10分,妇女只记5分,妇女们说还不如在家纳鞋底。申纪兰于是向社里提出“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的要求。这一下,男人们都不服气了,于是比试:妇女也能耙地站耙;妇女们间苗动作灵巧,又快又好,超过了男人;妇女还能和男人一样放羊。男人们终于服气了,秋后评出21个劳模,妇女占了9个。申纪兰在这年秋参加长治地区互助工作会议时介绍了她动员妇女出工的经过,被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社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信息,他意识到发生在申纪兰身上的事情,关系到中国农村妇女解放的大问题。于是及时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很快写出题目为“劳动就是解放,斗争才有地位”的通讯,在1953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把男女同工同酬的重大课题提了出来,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由此,申纪兰也名扬天下。1954年申纪兰骑着小毛驴出山,参加全国人代会,从此五年一届,届届连任代表,直到第十届。
西沟是昔日的典型,在今日也不失光彩。西沟合作社成立后不久就更名为“西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一开始就重视抓农林牧的全面发展。他们在南沟背上种下300亩油松树种,但因缺乏经验,成活率很低。针对群众中“种了一山,只活了几棵”的泄气话,李顺达鼓励大家说:“能活一棵,就不愁一坡”。1953年,他们一边外出取经、请教,一边请林业部专家帮助搞规划,确定了15年造林一万亩的目标。他们在山坡上刨鱼鳞坑,先在容易成活的阴坡背坡封山造林,一坡接着一坡干,结果提前两年实现了目标。西沟村成了全国林业战线四面红旗之一。1985年,阴坡全部绿化后,他们开始进军阳坡,4年造林6000余亩。至目前,西沟不到20平方公里境内大小232个山头、深浅230多条山沟,共计25000亩光秃秃的荒山上都披上了绿装,这确实是举世奇迹!我们走进李顺达原来住土窑洞的那条山沟,沟这面松柏成林,每棵都有半尺多粗;沟那面是苹果园,拳头大的苹果仿佛挂在枝头。再往里走,又是大片的核桃树。李顺达1952年从北京开会带回来的西沟人从未见过的大苹果,变成后来几百亩“走路不小心,苹果碰破头”(李顺达描绘语)的苹果园。在植树造林的同时,他们治沟治滩,打坝造地,兴修水库,40个自然村通了公路,多数自然村吃上了自来水。近20多年来,西沟兴工致富,有了平顺县最大的铁合金厂(硅铁厂、磁钢厂),年产8000吨;有了饮料公司,年产蛋白核桃饮料4000吨;有了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西沟人的平均生活水平高出周围其他村乡。村里在北山坡上依山就势,盖起了三层楼的招待所,两边还有商店、医院、小学校。招待所的粉墙雪白,远看就像布达拉宫。站在招待所前环顾四周,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了,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太阳也显得格外明亮。
(三)
西沟有没有一种精神?有。
(1)李顺达始终跟党走,秘密加入党组织,闹义仓、减租减息、反奸反霸、劳武结合、成立互助组、开展土地改革、发出爱国丰产竞赛倡议、捐献飞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可谓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