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河北省平山县境内的柏坡岭下,有一个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机关移驻这里.从此,这个小山村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成了毛泽东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9年3月,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在西柏坡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赢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的胜利;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到来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在这里,毛泽东挥笔写下了二十篇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著作,极大的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贵.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毛主席在西柏坡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早已成为现实.在建党80周年来临之际,站在巍巍柏岭前,站在党中央,毛主席曾生活工作的地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为了不忘历史,缅怀传统,我们采访了3位曾亲历当年往事的老者,听他们讲述了那难以忘怀的故事.
闫海青的故事:我的命是董必武夫妇给的
56岁的闫海青看上去矮小而瘦弱,他开一条游船,在柏坡湖(即岗南水库)上搞旅游.6月12日下午,在那条可以容纳20多位游客的铁皮游船上,闫海青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被董必武夫妇搭救的故事.
闫海青说,1948年中央机关进驻西柏坡时,他刚3岁半,他家让给了董必武一家住,成了董老一家的房东.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艰苦,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也和当地群众一起参加劳动,用现在的话叫生产自救.董老也种了一亩半地,种着玉米,西红柿,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蔬菜.闫海青的父亲也经常帮董老一家收割劳作,闫海青很快就和比自己大两岁的董老的小儿子董良翮熟识了,平时互相串门玩耍,小伙伴们都管董良翮叫幺生.
有一天,闫海青得了一场大病,昏迷不醒,家里人以为他没救了,就按当地的风俗,把他裹上一张草席放在院门前的石碾子上,身上还盖了张红纸.到了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董必武,何莲芝夫妇从外面开会回来往家走,就看见了躺在碾盘上的闫海青,"这不是咱房东家的孩子么,怎么这么躺着呢?"何莲芝边说边上前把闫海青抱起来,听见他的心脏还在跳."快,快,送医院."董必武在一边也着急地说.何莲芝抱着闫海青一路小跑,来到了一公里外的东柏坡中央卫生院,她喘着粗气对医护人员说:"这是我们房东的儿子,还有救,你们一定想办法,把这孩子给救活."
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闫海青终于脱离了危险.
在医院住了两个星期,闫海青出院了,何莲芝亲自把闫海青送回家.见到自己的儿子死而复生,闫海青的母亲很吃惊,何莲芝开玩笑地说:"这是我的孩子,我捡的,送给你要不要?"
闫海青长大懂事后,才知道当时救自己的人竟是身为中央领导人的董必武.1963年,在17岁那年,他带着从柏坡湖里捕捞的10多斤重的大鲤鱼和自家养的鸭子,来到了北京,看望自己的救命恩人.在北京黑芝麻胡同董老的家里,何莲芝迎出老远,拉着闫海青往屋里走,董老坐在沙发上,笑眯眯地说:"快坐,快坐."在董老家,两位老人和闫海青动情地回忆起在西柏坡的日子,提起救他活命的事,何莲芝深情地说:"西柏坡就是我的第二娘家."
1966年,20岁的闫海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1968年开始,他在村支部副书记,书记的岗位上干了23年,带领着全村群众发家致富.现在,闫海青自己经营游船,老伴开了个小吃部,全家月收入4000多元,早已步入了富裕农民的行列.
苏河清的故事:我拍下了七届二中全会
苏河清,1920年生于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