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脚下坐落的小渔村--西柏坡村,又迎来了一批热切渴望了解她的好奇的学生。公元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五日,我们一行一百一十人怀着同样的激动,同样的心情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西柏坡村--这片神圣的革命圣地。走进西柏坡村,感到了久违了的亲切感,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青青的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水,在这山清水秀的环境中,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一周。通过参观西柏坡革命纪念馆,中央旧居等地,我们对这片土地的崇拜、敬仰之情由衷地更深了一层。这使我们由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对西柏坡肤浅的认识到了对西柏坡精神的深刻的体会。 一 奉献精神 1948年的西柏坡村仅有13户人家,党中央转移到此地时急需开展工作。当地人民积极配合,将村东头的房屋腾出来,让中央工作人员能立即投入到战策规划中去。 在历史上,西柏坡村曾两次迁移。一次在古代,另一次则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滹沱河的水养育了河北人民,但位于下游的人饮水则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当务之急是修建一座大水库。可水库又该建在哪儿呢?西柏坡村人民大公无私,自动全村向后移了500米,升高了47米。岗南水库建成了。硕果累累的良田,顷刻间变成一片汪洋,祖祖辈辈辛勤耕耘的土地转眼沉睡在水底。西柏坡人民难道不懂得眷恋吗?不,他们懂。但是为了造福下游人民,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多么伟大是精神呀。 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有此义举,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能加快实现新中国是诞生。 二 艰苦奋斗 党中央初来时,一个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敌人正在气焰嚣张的穷追不舍;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何才能使革命工作步入正轨……这些荆棘都需要党和人民一起来劈开。党的领导人在工作闲暇之际自己开垦荒地,实现自给自足。没有高低贵贱,没有贫富差异,大家一齐动手,在劳动中寻找乐趣,在劳动中增进感情。粗茶淡饭,布衣草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党中央硬是凭着厚实的群众基础和吃苦精神,在西柏坡成功指挥了对最后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三大战役,还召开了具有总结中国革命28年的战斗经验的、起承前启后作用的七届二中全会,并且顺利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西柏坡。 江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党中央毛主席当年在西柏坡描绘的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我们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家创下的丰功伟绩,继续艰苦奋斗,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三 团结一致 战争时期,西柏坡村人民自愿组织成平山团,打击一切破坏新中国诞生的恶势力。由结成担架队,来支援后方工作,为革命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争是残酷的,为了结束这战争,迎来和平,则需要发动群众,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四 不骄不躁 朴实无华 初来西柏坡,并未感到那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相反,却处处感受到了家人般的亲切。那么多的功劳,那么多的荣耀,并没有使老区人民沾沾自喜。他们依旧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的过着自己平静的生活。奉献、艰苦朴素的精神仍然闪现在他们身上,之永恒不变的精神! 五 积极向上 努力发展 世界在发展,西柏坡人民也没有停滞不前。整个村子都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西柏坡人民抓住一切机遇,寻求蓬勃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我们的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西柏坡人民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劲头,紧锣密鼓的向二十一世纪进军。靠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们开发旅游业,发展养渔业,并且辅助开展些商业,一环套一环的配合前进。 发展归发展,他们并没有忘记教育的重要性,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看到一所所学校的建成。我们欣喜地感到,西柏坡的下一代一定会将其建设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