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语乐坛的星空中,总有一些旋律与一方水土深度绑定,成为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在1993年第二届信阳茶叶节开幕式上,由中国文联副主席、武汉歌舞剧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深情演唱的《请到信阳来》便是如此——它以茶为媒,将鸡公山的青崖、淮河的碧波揉进音符,成了信阳递给世界的“声音名片”。

图为吴雁泽在1993年笫二届茶叶节开幕式上演唱《请到信阳来》的场景。
然而三十多年来,《请到信阳来》这首歌的词作者归属却如被云雾笼罩的茶山,众说纷纭:有人指向信阳本土作家陈有才,有人提及资深记者袁维龙,还有人将名字安在陈道斌、姜如良等创作者名下。更令人困惑的是,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常晓虹在公开发表的《歌曲〈请到信阳来〉的艺术特色及艺术处理》(2013年第10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和《歌曲〈请到信阳来〉的人文背景》(2014年第2期《芒种》)两篇论文中的词作者竟出现直接抵牾:一文中称词作者为陈道斌,一文中又改口称词作者为陈有才。同一研究者对同一作品的表述如此矛盾,不仅有违学术著述的严谨性,更让本就模糊的线索愈发混乱。
艺术创作的归属从不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它是对创作者心血的尊重,是对历史真实的守护。拨开迷雾,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信阳——那时的豫南大地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故乡,信阳这座城市正以茶叶为桥,搭建与世界对话的舞台。1992年首届信阳茶叶节的成功举办,让信阳人意识到:文化不仅能为产业赋能,更能让地域精神走得更远。于是,第二届信阳茶叶节筹备时,一首能代表信阳气质的主题歌,成了信阳人的期盼。
创作一首信阳茶叶节主题歌的这个任务,落到了时任信阳市文化局局长、信阳民歌研究会副会长张道敏的肩上。他需要一首既有民歌魂、又含迎客情的作品,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老搭档——武汉歌舞剧院歌剧、歌词创作组组长李振华。两人的合作,本就是一段与信阳深度交织的缘分:张道敏深耕本土民歌数十年,熟稔山歌的高亢与号子的铿锵;李振华与夫人冯玫曾在信阳文工团工作五年,淮河的涛声、茶山的晨雾早成了他创作的“基因密码”。对信阳这片土地共同的深情,让他们一拍即合,《请到信阳来》的创作由此启程。
作为曲作者与创作全程的亲历者,张道敏的回忆为这场争议画上了清晰句点:“我与李振华合作的《天上银河落太行》《请到信阳来》《茶韵依依》,三首歌词皆出自他手。”他还特别提及,李振华夫妇当年为信阳艺术人才培养倾注的心血,至今仍让人动容。这段证言如一束阳光,驱散了词作者归属的迷雾——李振华,才是这首经典之作真正的词作者。细品歌词,字里行间全是信阳的肌理与温度。“鸡公山哟,杜鹃花开”,不是简单的景物罗列,而是将春日茶山的绚烂具象化:漫山杜鹃如霞似火,映衬着茶叶节的热闹,让远方客人未到先见其景;“淮河上的茶船划过来,大别山的茶歌唱起来”,则藏着李振华对信阳工作和生活的深刻体察——淮河上载茶的商船、山村里茶农的欢歌,是他在文工团工作时常见的画面,经他笔端一凝,便成了最鲜活的地域符号。

图为李振华(左)左夫人冯玫(中)和张道敏(右)在1993年笫二届茶叶节期间合影。
再听“豫南茶林绿如黛,龙潭毛尖云雾里摘”,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信阳毛尖的生长环境:豫南丘陵的茶林如墨绿绸缎铺展,云雾缭绕间,茶农指尖翻飞的身影跃然眼前。而“村村寨寨把门开,片片毛尖迎亲人”,则将信阳人的好客写得直白又滚烫——一片茶叶就是一份情谊,一句邀约藏着万语千言。到了“武胜关的茶旗挂起来,南湖水泡茶香自来”,更是将地理符号与生活场景巧妙融合:武胜关的茶旗是迎客的信号,南湖水的清甜与茶香相融,成了信阳独有的“待客之道”。
《请到信阳来》歌词中这些意象,若不是对信阳爱得深沉,断难如此精准鲜活。李振华的笔,既有专业词作家的凝练,又有“半个信阳人”的共情:他写茶船,是见过淮河航运的繁忙;他写茶歌,是听过山民劳作时的吆喝;他写“新楼新屋搭歌台”,更是捕捉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信阳城乡的蓬勃朝气。正是这份的“懂”,才让《请到信阳来》跳出了普通应景歌曲的窠臼,成了能穿越时光的经典。
三十多年来,《请到信阳来》这首歌如信阳的茶香般久飘不散,只因它扎根于真实的土地与真诚的创作。在信息纷杂的今天,厘清词作者的名字,不仅是为了给李振华一个公允的交代,更是在守护艺术创作的本真——每一行歌词的诞生,都是创作者与地域、与时代的对话,这份对话值得被清晰铭记。
当我们今天再次唱响《请到信阳来》这首歌,不仅是在传唱一段旋律,更是在传承一份创作的敬畏。今年已经88岁的李振华名字,应当与鸡公山的杜鹃、淮河的茶船一起,刻进信阳的文化记忆里:是他让山水有了歌声,让茶香有了词章,让1993年信阳人拥抱世界的热忱,永远留在了那句“举杯同庆新时代”的欢歌里。
这或许就是对创作者最好的致敬:让每一颗创作的星光,都能在历史的天幕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