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远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早在1965年我读高中时,就在前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归国的新闻中听说过,只不过无缘拜见。如今,斯人早已作古。周末,我随家人自驾游,从绿城南宁出发,专程前往宾阳县大桥镇两岸村,瞻仰程思远故居。
走进大桥镇两岸村,但见半溪山影,山明水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几只水牛悠闲地在水塘里休憩,眼前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程思远故居坐落于这一风水“虎地”的“虎背”上,右前方为阳露清泉。该泉长年供大程九个自然村4000余人饮用水,与大桥江上的鹰寨泉为同一地下河脉。几百年来,当地经历无数次干旱季节,阳露清泉却泉水清澈且长流不息,除满足饮用外,还长年溢出灌溉附近稻田,实为一天然奇泉。
呈现在我眼前的程思远故居,粉墙青瓦,门庭清净,典型的岭南风格。三进式民居,分上下两厅,中间设有天井,将两厅分开。天井两旁有厨房饭厅和农具间以及磨房。四间房屋分居上下两厅两旁,程思远的房间就在上厅左边。房间青砖铺地,一盏油灯、一个木箱摆放在木质床头,显得十分简朴。而故居墙壁上的照片和文字,则浓缩了程思远的生平事迹,真实再现了他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足迹。
1908年,程思远来到人世,之后在此度过了他人生起步中的十八年。他以牛背作书房苦读诗书,幼年便才思敏捷,聪慧过人。贫寒的家境让他从小就感受到中国人民内受压迫外遭欺凌的悲惨与屈辱。父亲曾给他取名“思安”,期盼他人生安乐顺利。可他自作主张把“思安”改为“思远”——立大志,思长远。从那时起,程思远先生就立志长大要为报效祖国而奋斗。
1926年,程思远挥毫泼墨,一纸答卷指点江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应试李宗仁文书,参加国民革命军,从此投笔从戎,策马扬鞭,驰骋在血雨腥风中,开始了他的传奇历程。他那《應試文書第一名》的史话,被制作成精美文字,张贴于过道左侧墙面,十分醒目。
为纪念程思远百年诞辰,缅怀这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传奇一生,2008年12月8日,宾阳县大桥镇大程村程思远故居开放,故居陈列馆也同时开馆,以此纪念程思远百年诞辰,缅怀这位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的传奇一生。精心布置的故居和陈列馆,让参观者对程老先生的生平感受深刻。
程思远故居陈列馆位于程思远故居旁,外观上与故居连为一体,同样是有着浓郁岭南民居风格的泥墙青瓦房。是一处集纪念性、教育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步入陈列馆,但见其布陈的图片、实物琳琅满目,匠心独具。让我等参观者一目了然。陈列馆共分6个部分,展出了程思远的传奇人生,即毓秀大程、年少思远;投笔从戎、上下求索;助李归国、获赠近之;参政议政、心系统一;情系家乡、振兴宾阳;地杰人灵、宾阳之子。
在“助李归国、获赠近之”板块前,人们久久不愿离去。程思远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多次到北京、两赴欧洲,历尽惊险,终于传奇般地于1965年7月陪同李宗仁夫妇一起回到了祖国,并随李宗仁到北京定居。据介绍,毛泽东见到程思远的第一句话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并问他:“你为什么叫程思远呢?”程则幽默地回答:“因为我想得远,看到了未来,才回到了社会主义祖国。”毛遂为程起了别号“近之”,意思是“靠近中国共产党”。
此后,程思远以无党派身份,活跃在中国政坛,成为繁忙的社会活动家和国务活动家。程思远一直关注家乡建设,多次为家乡发展献言并捐出自己全部稿费,为家乡建设了“思远育才学校”。
程思远是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的一面旗帜。他胸怀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和对祖国的热爱,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高尚的品格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