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整75周年。做为辽宁“红色六地”之“解放战争转折地”,至今仍有许多历史事件鲜为人知。回忆纪念历史,展望未来,不要忘记曾经为辽沈战役胜利和东北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的那些人和事。
这是一部,尘封保管整整近80年的组织人事干部档案,记载着父亲谷玉峰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亲身经历,以及近百年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笔者以档案为主线,查阅收集了大量有关历史资料,梳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
十多年来,全家曾三次进京,先后到陕北延安、河南、河北、山西、辽宁等国内10多个省、市,谷玉峰曾经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以及档案管理、党史研究、地方志、纪念馆等有关的单位、部门,拜访谷玉峰的老战友、知情者,进行实地了解考察,寻求穿越时空的历史见证。初步完成回忆录《追寻父亲的足迹》--揭秘谷玉峰档案历史事件及亲身经历。本文节选其中有关东北解放战争烽火岁月中,一些惊世风云往事和红色传奇故事。
一、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的历史时代背景
抗战胜利后,毛主席、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先机抢占东北,首先发起辽沈战役战略总反攻,解放全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进而实现全国解放战争的大转折。
因此,党中央将集结在延安的2万多名党、政、军干部,10余万部队官兵,调兵遣将,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急速奔赴东北前线。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他们担负着实现解放战争大转折的重担,而他们的孩子们,大部分都送到了延安保育院。
1.肩负着重大光荣历史使命
为解除派往东北干部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与家属孩子团聚,集中精力指挥战斗和开展各方面工作,中央决定;把派往东北干部的孩子们,都集中到延安中央第二保育院,由中央第二保育院组建专门的“护送东北干部子弟队”,简称为“东干队”。1946年11月11日,中央第二保育院告别了延安,带领送往北平和东北的136名孩子,踏上了转移征程。
第二保育院在山西襄垣驻防期间,经过党内外一系列的紧急动员,通过报名申请,选派了具有战斗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领导、管理、总务后勤、医务、保教等各方面一整套得力精干人员组成“东干队”。由王武城、赵纵容带队负责,还有时任第二保育院党总支委员兼院部党支部书记程宜萍,上士班长谷玉峰,张致平、吴玉果、张xx、程拔危、石逢芬、赵景福、张金民等等队员。由谷玉峰担任东干队的管理员,负责全队大人孩子的伙食、总务后勤、生活管理、衣食住行以及记帐工作。东干队从延安护送东干子女情况,在谷玉峰档案履历、呈请、入党志愿表、转党等材料中都有介绍。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前线、后方“立功、记好运动”中,谷玉峰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的参加防旱备荒、大生产开荒种粮、支援前线等各项运动,曾荣获“两次立功、一个好”荣誉。
2.奔赴东北前线
1947年8月,东干队及党支部从襄垣出发,带领着从延安带出来的王晓怀、解延风,刘慕延、刘求真、刘三八(后改名为刘松柏)姐弟三人,还有程震撼、程捷霆、程扬灵、徐蔚为等等37名父母在东北前线的“延安娃”,组成的这支“马背上的摇篮”队伍,浩浩荡荡地踏上了漫长艰难的北上征程、护卫之路。
东干队在战火中一路行军转移,来到河北河间时,再次躲过了敌人袭击,迂回到晋察冀中央局的阜平县,一到阜平,就受到不久前从东北局书记、调任晋察冀中央局书记的彭真亲自接见,他非常关心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根据东北局势,安排东干队明年春天再北上。按照晋察冀中央局彭真书记和东北局领导的安排,1948年初夏,东干队从阜平启程,又新增加了晋察冀中央局一批父母在东北的孩子,两批共约50多名2-7岁的娃娃队伍。不走陆路,改走海路,从胶东出海到大连,改乘苏联邮船长途航海到朝鲜,再回到东北。
这支特别组成的队伍,征程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一路上勇闯敌人关卡哨口、围追堵截,冒着枪林弹雨,数次躲过敌机狂轰滥炸,翻越一座座高山冰雪险关,绕行朝鲜海峡、日本海峡,登陆朝鲜。历尽千难万险,战胜艰难险阻,行程近万里,历时近两年,终于在1948年8月,将这些孩子,延安革命的火种、红二代,全部安全护送到哈尔滨中共中央东北局,胜利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越海跨国万里长征”伟大创举。

东干队行程路线图
这次前无古人的艰难红色护送之旅,创造了无数闻所未闻、不为人知的奇迹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央广播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于2022年8月8-9日连续两天,专题播出报道延安撤离,延安中央第二保育院红色摇篮,“一切为了孩子”,护送一部分孩子到北平的艰辛经历。而另一部分,护卫派往东北前线党、政、军干部孩子的艰难历程,却鲜为人知。
3.党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
在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大兵压境兵临城下之时,时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西北局书记兼副政委习仲勋,多次焦急地催促毛泽东主席赶快撤离,但他一直坚持等保育院的孩子和老百姓都撤离了,才不慌不忙走出窑洞。
时任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主管第二保育院的康克清,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孩子是革命的后代,一定要把全部孩子安全地带到目的地,你们离开延安,中央就发电报,沿途党政军都会帮助你们,到达目的地后,立即打电报报告中央,说清楚全院的孩子是否都安全到达目的地。”康克清按着第二保育院的行军路线,亲自催发电报,请沿途党政军领导给予帮助。
在东北工作的温宇枫写信给康克清,打听孩子在保育院的情况,康克清回信:“......你的孩子温安利,四八年三月由第二保育院已送去育才小学,不久要搬来北平。从此,你可放心了。东北如有同志打听原来送到第二保育院的孩子,请转告他们,到今天都安全健康,大都已送到育才小学”。这封回信,多少年来温安利一直珍藏着。
第二保育院在行军沿途得到了彭德怀、贺龙、徐向前、陈赓、聂荣臻司令员的亲切关怀,从物质、食品、用品等的提供帮助,到派重兵保护、警戒站岗、阻击敌人,甚至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
4.伟大的胜利
当在东北各地前方战斗、工作的党政军干部、指战员将士和这些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长高了、健康结实,也懂事了,与父母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无不欢欣鼓舞,都高兴极了。都纷纷表示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东北和全国的解放建功立业,工作上要百倍努力,以实际行动报答党中央的关怀,感谢保育院对孩子的抚育、培养教育。”
1948年9月12日,按照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辽沈大地发起了战略大反攻,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历时52天,歼敌47万,沈阳以及东北全境解放。 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为辽沈战役胜利、东北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人们欢庆伟大的胜利,英雄的故事在英雄的东北大地广为传扬。
东干队圆满地完成了护送孩子们的任务,队员们陆续的安排了工作。王武城安排在哈尔滨东北局担任科长,赵纵容到吉林省政府某厅(局),后担任了厅(局)长。程宜萍在嫩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区担任区委副书记。谷玉峰9月6日经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批准,由候补党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安排“东北粮食管理总局香坊仓库,担任保管员工作”。吴玉果到某市妇联工作。程拔危、石逢芬夫妇带着三个孩子,组织安排留在解放区大连工作。程拔危曾担任大连“铜立公司”经理。石逢芬在大连市场工作,曾荣获辽宁省三八妇女红旗手、大连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他们都为东北解放、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谷玉峰档案转党资料
二、接收沈阳,军粮“保卫战”再立新功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党中央决定,组建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陈云任主任,11月3日宣布成立。陈云主任率领四千干部进驻沈阳进行接收工作。他确定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方法。
驻哈尔滨的东北粮食管理总局将赵洪祥和谷玉峰两人紧急派往沈阳,受命参与接收沈阳,接管位于沈阳老道口的东北粮食总局沈阳军粮仓库(后来的沈阳市第二粮库)。 谷玉峰在档案中这样写道:“1948年11月三号接收沈阳,来到东北粮食管理局第二仓库,任总务股长”。“在接收沈阳那年,在第二仓库时,也是坚决和地方特务组织做斗争的”。 “思想上光想给人民多做贡献,把工作做好,支援大军解放全中国”。当时,军粮仓库承担着,供应前线部队储备粮的任务。他们在这里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护仓保军粮“保卫战”。

谷玉峰档案自传节选
1.粮库里的枪声
就在谷玉峰他们到任后不久,在粮库上空突然砰砰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已经获得解放的沈城人们,刚刚适应了没有战火、安宁稳定的生活环境,他们在睡梦中被惊醒。此时,又有了几分担忧,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于沈阳刚解放,治安条件很差,敌特活动猖獗,社会秩序混乱,哄抬物价,一些不法商人,倒买倒卖囤积粮食,一时间造成粮食紧缺,粮价飞涨,一下就涨了九倍,造成人心惶惶。
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潜伏特务、别有用心人、地痞流氓的挑唆鼓动下,聚众涌向粮库抢粮、闹事,不断地围攻冲击粮库,一时间就闹得乌烟瘴气。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发生,稳住局面,保护好军粮,打击震慑敌人,而又不让群众受到伤害,负责警戒守库的谷玉峰他们只能不时地向空中鸣枪警示。还当场抓获了放火企图烧粮库的坏人,对那些打、砸、抢、烧带头闹事不听劝告,身份复杂的不法分子,扭送交由公安机关处理,绳之以法,肃清敌特。
同时,反复耐心地向受蒙蔽的群众,晓之以理宣传党的政策。时刻绷紧阶级斗争的弦,保持着高度警惕,日日夜夜不停地坚守岗位,废寝忘食地工作。只想着保护好粮食支援前线,期盼着河南舞阳县家乡早日解放。
陈云主任把粮食问题,做为接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给东北局领导的信中,对公粮粮食的保藏、运输、支援军事、群众负担、缴收数量等问题都做了很多指示。

陈云给东北局领导的信
在陈云主任和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用盐和布换粮食、向沈阳周边粮业大户借粮、从解放区征收、外购粮食等办法,从外地抢运粮食进城。经过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努力奋战,稳定了市场的粮价、物价和社会治安秩序,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活动,保住了仓库粮食,成功完整地接管了粮库。
2.保护军粮安全运往前线
粮库和粮食问题的解决,保证了全国第一列,装满了由沈阳军粮仓库保护、保管、加工生产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军粮、军草,饱含着沈阳人民深情厚谊的军列,在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终于从这里启程,运往全国各前线。此后,一列列满载粮、草的军列火车,从沈阳源源不断地运往平津、淮海战役等各大战场前线,以及抗美援朝战场。同时也保障了沈阳人民的粮食供应问题。
“陈云用心研究并制定,有关接收大城市的政策及具体方法,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接收沈阳的任务,为我党接管全国大城市提供了成功范例”。陈云在给中共中央的八条意见报告中,其中一条就是接管粮库粮食问题。沈阳的成功经验,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批转全国。此后,东北的原粮、原油、原煤、原木、源源不断地运往到全国各地。
沈阳,这座劳模辈出的英雄城市、共和国的工业摇篮及军粮仓库,为人民解放战争,有力“支援大军解放全中国”,以及抗美援朝战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父亲他们护仓保军粮,与暗藏的敌人作斗争,清特肃反、除奸安民,再立新功。由于谷玉峰工作表现突出,“1948年年底,在东北粮食管理总局受到一次物资奖励,被评为劳模,本人很感谢党的关怀”。不久,1949年初,他在东北粮食总局粮秣总厂参加党训班,看报纸得知家乡解放了。
谷玉峰前十年从军参加长城抗战、七七抗战卫国保家,血刃长城、刀光剑影、枪林弹雨,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1940年初再次离家,后十年到山西中条山打鬼子,“战死”沙场,又“死里逃生”;强制远遣到东北、华北多地服劳役,火车上赤手空拳怒杀众鬼子,“张家口暴动”奔延安;参加“东干队”北上远征护卫红二代,漂洋越海、两渡重洋,过境朝鲜,再次来到东北,完成了这次“跨国万里长征”。
至此,谷玉峰他背井离乡,奔波漂泊、辗转八方,终日无宁、居无定所已整整10年,一个年代过去了。在这1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谷玉峰的人生经历,也发生了与常人不同变化。然而,离家这么多年了,家乡家里的情况都有什么变化,家里还有什么人,这些他都全然不知。更不知道10年前乡里人都已经认定他不在人世了。
直到这个时候,才有时间静下心来,提笔写家书。
三、开创解放战争转折地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辽沈战役战略决战胜利,确保奠定了各大战场及全国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实现了解放战争大转折。这是党中央绘就的一幅波澜壮阔宏伟历史画卷,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辽沈大地真正成为解放战争反攻发起地、决战地、转折地。
一切为了孩子。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在这场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史无前例的解放战争大转折中,背后还有一支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由战士和娃娃们组成的队伍--东干队及其党支部。这是一支在战火中,特定历史年代条件下诞生的特别会工作、特别能战斗的特殊队伍,是一支敢于牺牲、不怕死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渡海跨国长征,为50多位党、政、军部队将领、干部护送孩子。万里迢迢来到东北、辽沈前线,为这些孩子们找到了他们在东北前线各战场指挥千军万马作战和忘我工作的父母亲人。为革命保存住了革命火种,极大地支持鼓舞着将军、指战员们,驰骋沙场、奋勇杀敌,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
通过由东干队及王武城、赵纵容、程宜萍、谷玉峰等,护送前往东北的孩子们,解延风、王晓怀、刘松柏、徐蔚为、马威威等小朋友,茁壮成长的真实故事,也了解知道了他们的父母和东干队战友们,都为东北、辽沈解放战争转折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建设,有着直接密切相联的不解之缘。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书写着延安儿女们数不胜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当年保育院的孩子们,受到党和人民无微不至地关怀,第二保育院这所红色摇篮,牢记朱总司令的教导,精心抚育培养教育这些革命后代,使他们茁壮成长为革命事业接班人。他们是延安的火种,革命的希望,他们有的成为著名科学家、将军、学者、教授,有的担任了党和国家或各级领导机关的重要职务,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民族精英、承前启后撑起共和国大厦脊梁的一代。
四、人民的光荣国家的希望
下面记述的烽火往事,都与谷玉峰有着直接密不可分的特殊关系,都是东干队及谷玉峰护送到东北的解方、刘型、王怀安等高级将领、干部的孩子们相关红色感人故事。每家都有不寻常的革命经历,每人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有着与大东北深厚的不解渊源。
1.一份珍藏老报纸的故事
解延风的父母解方、章帆夫妇,抗战胜利后,被党中央派回东北工作,就把解延风送到延安第二保育院。解方将军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参谋长、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2兵团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参加解放东北许多重要战役,出色地完成了指挥辽沈、平津、渡海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一系列的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建立了功勋。
解方将军夫妇在写给第二保育院的信中说:“组织决定我们到东北工作,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你们承担了艰巨的抚育后代的重担,使我们能够毫无牵挂地奔赴前方。历经艰辛.费了很多周折,终于把孩子送到了我们的身边”。
解延风后来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在写给第二保育院的信中回忆说:“我们还记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敌人企图斩草除根,扑灭革命的火种,是您们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我们。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在前方与敌人战斗,您们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前方。对我们真比亲生父母还亲,特别慈祥,特别耐心。对我们的关怀,真正是无微不至,体贴入微,我们也真的把您们当成亲生的父母”。
解延风经过第二保育院、学校、部队多年的培养教育,根红苗壮,成为了六十年代全国干部子女教育的典范,青年一代的学习榜样。1964年1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感人至深的长篇通讯《将军和儿子》。并专题发表了《对子女进行阶级教育是父母的革命责任》的长篇社论。1月4日的辽宁日报,转载了长篇通讯和社论。
那年,也就是1964年的1月,我正在念小学六年级,父亲特意将这份报纸送予我时,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要好好看看,好好学学”。父亲非常的清楚,也明明知道,长篇通讯中主人公解方将军、解延风父子内情的来龙去脉。谷玉峰的工作与解延风、解方将军有着直接特殊重要的密切关系。但是父亲当年没有告诉我解延风就是他和东干队,在延安撤离时,历尽艰难险阻护送到哈尔滨的,更没讲与解方将军的关系。即使在人民日报公开报道之后他也没有讲。
多少年来,谷玉峰坚守着《保密条例》,严守党的纪律,守口如瓶,从未向人谈及。直到2011年在北京看望父亲老战友时,我才知道了真相。珍藏了整整60年发黄的老报纸,这里面有父亲的叮咛期望,同时也是父亲革命经历真实见证。更是父亲保守党的机密一份有力鉴证。


人民日报通讯、社论
2.一幅珍贵的老照片
王晓怀的父亲王怀安,调到东北后,“首先在吉林省各地,参加开展土地改革,又担任哈尔滨特别市法院院长,再调到沈阳,担任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秘书长。王晓怀就上了沈阳北陵大院里的东北人民政府幼儿园。1953年的国庆节,代表北京市少年儿童,在天安门城楼为毛主席献花。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王晓怀为毛主席献花
至今七十年前,毛主席和两个小朋友,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幅珍贵照片,上个世纪,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人们都很熟悉,经常都会看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两个小朋友的名字,又是谁的孩子。那个小男孩就是王晓怀,是东干队和父亲护送到东北哈尔滨、沈阳的孩子之一。后来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培养成为广州军区总医院,学科带头人、著名的医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将军级专家”等荣誉称号。
在2011年10月,我们全家到北京看望王怀安老人,为感谢当年父亲抚育护送之恩,老人家把已准备好的这幅珍贵照片,特别送给了我们。王怀安老人,曾为东北和全国司法法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曾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顾问。被授予功勋天平奖章。

与王怀安老人家合影
3.一个革命之家伟大的爱
刘松柏的父亲刘型,1928年5月率部随毛泽东上井冈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指挥员之一,随中央红军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胜利后,先期派往东北,担任中共嫩江省委常委兼齐齐哈尔市委书记等党政军重要职务。刘松柏的母亲程宜萍,是与东干队、谷玉峰等一起到东北的老战友。任齐齐哈尔市三区区委副书记。1952年进北京,文革前,任国家农业部,工业原料局副局长,长期从事全国蚕业生产的领导工作,为中国蚕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011年10月18日,我们看望在北京的、当年曾与父亲一起到东北哈尔滨送孩子、唯一健在的102岁老人程宜萍。大家共同回忆了从延安撤离过汾河封锁线,驻防襄垣、晋察冀,从山东偷渡到大连、渡海乘船到朝鲜,最后到达哈尔滨东北中央局。老人家很关心父亲的情况,关切地问;谷玉峰他怎么样啊?······
忆战友、历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战友啊战友,一路多保重,我们再相逢......
就是眼前这位坚强的东干队队员,在过汾河封锁线时,赶着一头驮着两个装满档案、文件箱子的骡子,还带着四个父母在前线的孩子,走在队伍的前面,当她知道走在队伍后面的自己两个孩子掉进了汾河冰河里,心如刀绞泪流满面,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强忍着悲痛,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她那对党忠心耿耿、舍己为人的精神,感人至深。
老红军刘型讲述红军在长征过草地中,在没有任何吃的生死关头,一个萝卜大小的蔓菁救活红军战士的真实故事。官兵平等、同甘共苦,每人只咬一小口,再传给下一个人,谁也不多吃、不多占一口,挽救了50名红军战士的生命,这种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是共产主义精神在长征中的体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激励后人永世不忘。刘松柏的哥哥刘求真在船舶总公司工作,负责国防科研保密项目。刘松柏、梁汉平夫妇,退休后不辞辛苦,常年奔波于北京、井冈山老区之间讲学,宣讲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这次看望程宜萍老人,给我们留下非常难忘的记忆,多少年来,两家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与程宜萍老人全家合影
五、无私奉献大东北
人们不能忘记,在东北前线、辽沈战役战场上,有率领前方将士官兵,浴血奋战赫赫战功的解方、刘型等一批高级将领、指挥员;有王怀安等大批参加开展东北土地革命改革,加强司法法制建设的干部;有东干队成员王武城、赵纵容、程宜萍等,在东北局或省、市、区党政机关,担任领导干部以及谷玉峰参与接收沈阳,参加指挥军粮保卫战;投身东北粮秣总厂、亚洲最大的国有大型粮食工业基地建设;还组织完成了工商业公私合营改造、实现企业国有化。谷玉峰积极报名申请毫不犹豫地从延安奔赴东北前线,扎根东北、建设东北,为第二故乡奉献青春献终身,始终坚守工作在基层单位生产第一线,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私献身在东北沈阳苏家屯。还有吴玉果、程拔危、石逢芬、赵景福、张金民等这些东干队队员,都在各自不同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重要贡献。
徐蔚为的父亲安林,当年延安鲁艺的大画家,调到东北,曾在位于沈阳塔湾的东北画报社工作多年。1949年初,调到北京参与国旗的设计,徐蔚为就继续留在沈阳东北育才小学读书,读到五年级回到北京。延安第二保育院联谊会,每年在北京的聚会他都跑前跑后,忙着给大家拍照、服务。每年出版的“延安儿女报”,他都坚持从北京邮寄给我到沈阳。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
马威威的父亲马可,延安鲁艺著名的作曲家。1945年底随鲁艺进驻东北新解放区,曾在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47年初创于佳木斯发电厂、1948年在沈阳机车车辆厂最终完成了《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著名歌曲的创作。
在那个年代的沈阳、辽宁人,乃至全国的工人群众,都非常熟悉著名作曲家马可在东北、沈阳创作的那首雄壮有力、脍炙人口、催人奋进的《咱们工人有力量》著名歌曲。每逢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各级组织、群众团体举办的歌咏比赛、演唱会、文艺汇演等都固定有这首歌。在工厂企业、学校、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歌声。这首歌讴歌新时代、讴歌伟大的工人阶级,曾经激励鼓舞着几代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建设发展,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好新时代辽沈战役,都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2014年4月,于北京参加当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老师和孩子们聚会时,我和马威威讲起了这方面的故事,他感到很是自豪。
此外,姚锐戈的父亲姚铁、母亲吴明,温安利的父母温宇枫夫妇,还有刘歌等孩子的父母都曾从延安到东北辽沈地区工作过。
六、老一辈革命家在大东北的故事
人们都不会忘记,占领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陈云、彭真、李富春、蔡畅、陶铸、曾志、林枫、郭明秋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建立的不朽丰功伟绩。他们在东北、辽沈地区工作生活,关心群众疾苦,与人民群众建立的深厚军民鱼水情、密切的干群关系、时刻关心着从延安来的娃娃们,都有讲不完的故事。笔者亲身所见所闻的往事,至今还铭记在心中,成为美好的回忆,终身难忘。
1.全心全意为了妇女儿童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和杰出领导者、中国妇女儿童保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际进步妇女运动著名活动家蔡畅,她曾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了第二保育院在战争年代集体保育幼儿、贯彻保教结合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赞扬。时任东北局妇委书记的蔡畅,在东北期间,几乎跑遍了东北各地。深入群众当中体察民情,吃派饭、住土坑,听取意见。在1947年9月东北妇女工作会议上,号召东北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建设,要大力支援前线,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而奋斗。在哈尔滨为远途归来的第二保育院孩子们,安排好与在各地、各战场前线的父母见面团聚。
2.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共和国工业摇篮
曾志,17岁就担任郴州特委秘书长、井冈山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跟随毛委员在井冈山打游击,开展武装革命斗争,是智勇双全充满传奇色彩的红军女战士。
1945年6月,队伍得悉日寇投降,党中央命令他们回师北上,接收沈阳。陶铸担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曾志任沈阳市铁西区委书记,负责恢复被日伪破坏停顿已久的工业生产。他们四岁的女儿陶斯亮,被父母留在了延安保育院,托付给一位经过长征考验的残疾军人杨顺卿照看。在组织安排下,杨顺卿带着陶斯亮,经过一年的一路艰辛辗转,终于到东北找到了她父母的传奇旅程。
当时,在苏联红军占领下的沈阳,原伪警察大队保留了下来(国民党的地下军)他们虽然受到苏联红军的控制,但活动很猖獗,暗杀共产党的干部。曾志找了件黑棉袍,穿着跟当地妇女一样,即使半夜在铁西区跑来跑去也不会引起别人注意。
区委隔壁是原伪警察局,苏军接管后在三层楼上驻扎有一个班,原伪警察占据着一、二层。一天晚上11点多钟,五、六十名持枪伪警察包围了区委,并把去开门的区委秘书当场残忍地打死在门口。同志们决心与敌决一死战。伪警察诱骗驻扎在伪警察局的苏军,说有一股土匪占领了区委的楼,要苏军配合消灭土匪,苏军信以为真,向区委开了火,子弹像雨点般打来。是延安俄文学校毕业的高茜,用俄语向苏军喊话,说明了真相。枪声立即停止,并调来两卡车红军,把原伪警察全部都带走了。
原伪警察见在苏军眼皮子底下,无法明目张胆地消灭共产党铁西区委,于是心生另一毒计。第二天一早,一个原伪警察告诉守卫的苏军战士,说广场那儿有好几十个老百姓要找一个穿黑棉袍的妇女。一听说老百姓要找,曾志不假思索地就跑去了。到广场上一看,连个人影也没有。这时,两名持枪的伪警察一边一个,抓住曾志的胳膊就往警察局大门里托,企图将这位共产党书记杀掉。此前,曾有两名派来接管公安局的同志,被残忍地杀害后,扔到了楼旁边的防空壕里。这时曾志临危不惧,她大喊大叫,拼命挣扎。守在三层楼梯口的一位苏联红军战士见状冲向伪警察,一顿拳打脚踢。拉着曾志就往三楼跑,她得救了!
不久,党中央决定撤出大城市,转入农村工作。
1948年11月,沈阳胜利解放。陶铸和曾志都受命重返沈阳。陶铸出任沈阳特别市市委书记兼军管会副主任(陈云为主任),曾志担任市委常委、职工部部长。曾志深入发动组织工人,接管大中企业,开展护厂保生产运动,与破坏工厂阻挠生产的敌特反动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谷玉峰等负责接管沈阳军粮仓库,参加指挥护仓军粮保卫战,清特肃反、除奸安民,就是按照沈阳军管会和市委指示,大力支援前线、保障发给职工群众粮食和食品。为使这座东北工业大都市,很快恢复生机和活力,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共和国的工业摇篮,做出了贡献。
3.军民干群鱼水情深
时任东北妇联主任的郭明秋,到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堡农村调研,在回沈阳的火车上,苏家屯的一位孕妇突然临产,在没有医生的紧急情况下,身为党高级干部的郭明秋,亲自为孕妇接生。后来,林枫主席还为婴儿起了叫“车生”的名字,两家还结为干亲。这孩子有了一个老革命的“郭妈妈”。这个真实故事,多少年来在辽沈地区传为佳话。······
那些年,无论是老一辈革命家、高级干部、将军,还有东干队的队员、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干部、一般战士,以至献出生命的英烈们,他们的足迹遍及林海雪原、白山黑水、红色辽沈大东北。他们为解放战争的转折地,辽沈、东北的解放、建设发展共和国工业摇篮,做出的杰出贡献、建立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飞雪漫天舞、林涛呼啸、滔滔江河奔流不息,到处都传颂着英雄的赞歌,每一山每一水、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往日的红色传奇故事。
纪念东北、辽沈战役胜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东干队为辽沈解放战争转折地,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打赢新时代的辽沈战役,需要发扬当年东干队为辽沈战役胜利、为东北乃至全中国的解放,用鲜血和生命保护、培育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