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女性的力量宛如熠熠生辉的火炬,照亮了人类前行的征途。“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一意义非凡的节日,是对妇女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领域卓越贡献与伟大成就的崇高礼赞。值此特别的日子,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兴国县,那里曾活跃着一群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女性,她们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苏区的土地上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战争,让女人走开”,然而,在土地革命的滚滚浪潮中,这句宣言被兴国县的女性们彻底打破。成千上万的兴国女性,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烽火硝烟之中。她们以柔弱却坚韧无比的身躯,勇敢地扛起了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胆识与才干,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在革命的舞台上同样可以大放异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一辈女革命家如蔡畅、邓颖超、曾志、贺子珍、康克清等人在兴国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更让她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胆识和才干。
在这场关乎自身前途命运的伟大革命中,大批兴国妇女凭借着卓越的能力脱颖而出,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据1932年统计,兴国全县有30多名妇女在县委、县苏各部门及区苏担任领导工作,占男同志的1/3强。黄发桂、谢玉钦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美群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谢培兰、邓石香、钟华英等担任过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春统计,全县有妇女赤卫军5750人,女少先队员5631人(见《兴国人民革命史》101—102页)。她们用智慧和勇气,在苏区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推动苏区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苏区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尤其是在大部分青壮年奔赴前线的情况下,兴国的妇女们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后方的一切重担。在扩大红军、支前参战、拥军优属等工作中,她们同样成绩斐然。她们积极动员自己的亲人投身红军、奔赴前线,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上前线”的场景随处可见。她们的努力,为红军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争。1933年12月6日开幕的江西省第一次女工农妇代表大会上,兴国县凭借出色的妇女工作被评为妇女工作模范县。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妇女在革命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在苏区是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她们用行动诠释着对革命的忠诚与热爱,成为红军坚实可靠的后盾。

兴国的妇女们不仅在后方默默奉献,还与铁血男儿一样,直面枪林弹雨,承受着死亡的威胁。身为女性,她们在战争中肩负着更多的苦难与生存重负,但她们从未退缩。走进兴国县烈士陵园展览馆,“马前托孤”的雕塑生动地再现了李美群的英勇形象。一匹战马扬蹄欲奔,马上的红军女战士李美群,回首望着婆母怀中的女儿,眼中满是眷恋。然而,远处传来的枪声,催促着她再次踏上战场。她毅然将未满月的女儿托付给婆母,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跨上战马,飞驰而去。这一去,便是永别。李美群在游击突围中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5岁。“马前托孤”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同样令人动容的,还有马贵莲的事迹。她13岁做童养媳,18岁投身革命,19岁入党,凭借出色的枪法成为赤卫队中的女神枪手,还担任过赣西南办事处妇女主任。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她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她咬紧牙关,始终没有吐露半点党的机密。被押往县城途中,她在集瑞的池塘边遭受敌人枪击,即使身中数弹,腹中还有未出世的孩子,她依然凭借顽强的意志,从水中挣扎着爬到岸边,抓住垂水的竹梢,奋力站起,怒视敌人,高呼“共产党万岁”。她用生命诠释了对党的忠诚,留下了最为壮烈的一瞬。

兴国作为第三次、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支前参战、慰劳红军的故事数不胜数。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兴国县妇委会组织100多个城区妇女组成洗衣队,为红军战士清洗衣物。一天,洗衣队在潋江河边为红军洗衣时,一架敌机突然折返,俯冲投下炸弹。黄九秀、康雅秀、钟招弟等八位洗衣队员躲避不及,壮烈牺牲。她们倒下时,手中还紧紧抓着军衣、洗衣棒,提着盛衣篮……她们用生命践行了对红军的支持,她们的牺牲也激发了更多兴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潋水河畔洗征尘,巾帼英雄著义声”。消息传开后,兴国人民群情激昂,三日内就有561名有志男儿踊跃参军,830名妇女加入慰劳队、洗衣队,为红军送去布鞋1000余双,麻草鞋1400余双。
战争的残酷,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许多女性经历了妻离子散的痛苦。但兴国的女子们没有被苦难打倒,她们的似水柔情在战火的淬炼下,化作了铁血肝胆。女英杰万香,在长征前夕执行陈毅交代的特殊任务,陪赖月明回兴国老家。回到兴国后,国民党军队疯狂围剿,万香在突围中被俘。在被押往国民党军法处的路上,她遭受了拳打脚踢,到达军法处后,又面临着老虎凳、火盆、火钳等残酷刑罚,但她始终坚守信仰,毫不屈服。
兴国籍女英雄李桂荣,担任会昌县妇委书记,1935年在战斗中被俘。面对敌人的乱棍、火烧等酷刑,她宁死不屈,坚定地表示:“我死也要死在共产党的旗帜下,不会投降你们的!”她们的话语和行动,展现了兴国女性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成为了苏区精神的生动写照。
残酷的战争还让兴国出现了许多“寡妇村”,也诞生了无数守望人。1929年大年三十,池煜华送别新婚第三天的丈夫李才莲参加红军。李才莲临行前嘱咐她:“你要等我回来,革命胜利了我一定会回来!”池煜华信守承诺,在漫长的岁月里,一边等待,一边奋斗,获得了19张奖状。她从青丝等到白发,76年的守望感天动地,成为了一段传奇。她的坚守,不仅是对爱情的忠贞,更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她用一生的等待,为苏区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温情而又坚韧的色彩。

每一位兴国女英雄的故事都动人心弦,她们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副部长黄发桂,在半世风雨中为革命事业奔波,尽显“一生系得几安危”的担当;兴国妇委书记谢培兰,忍辱负重,用行动诠释着“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坚韧;省苏妇女部长谢玉钦,在地下斗争中坚守信仰,展现出“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的坚毅。
兴国的女英杰们,将坚韧不屈、乐观沉着、大义凛然、慷慨无私的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用生命铸就了苏区的不朽丰碑。她们是“模范兴国”的铿锵玫瑰,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英勇无畏的女性,铭记她们为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传承她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