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畔,曾映英雄浩气;神州大地,今怀壮士深情。遥想当年,壮士披坚执锐,抗美援朝,以血肉之躯赴家国之难,于枪林弹雨中铸起不朽的丰碑。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文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联合漳州市芗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一同开展关爱退役军人主题志愿活动。今天,我们心怀敬仰,走近退役军人——朱宝锡,在时光的褶皱里,探寻那热血与忠诚交织的岁月,感受那历久弥坚的爱国情怀。
朱宝锡,1933年出生于安徽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年仅17岁的他毅然决然投身军旅,扛起保家卫国的使命。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国务院总理习仲勋赴朝鲜代表全国人民慰问并授予全体志愿军纪念章。1954年志愿军回国,朱宝锡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国家铁路建设,加入铁道兵8511部队,在岗位上勤勤恳恳,认真细致完成每一项任务。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向参加抗美援朝老兵朱宝锡颁发纪念章。如今,岁月在朱宝锡的脸上刻下了痕迹,但他的脊梁依然挺直,那是军人的脊梁,永远不会弯曲。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回忆,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生动实践。
退役军人故事
保家卫国——鸭绿江畔征帆起
“我小的时候,国家刚刚解放,那时家里穷困潦倒,就想着到外面打拼。”17岁的朱宝锡选择参军入伍。不久朝鲜战争就爆发了,朱宝锡回忆往事说到:“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当选,开启美国新一任总统任期。为巩固新生政权,国家便派遣志愿军援助朝鲜。”1952年,朱宝锡所在的部队抵达朝鲜,负责运送物资,并保护交通运输线。“朝鲜抗战的条件非常艰苦,武器装备与美军存在较大差异,美军有飞机,他们的飞机随时会来轰炸”,话语间,朱宝锡的眼眶泛红,嘴唇微颤:“我们的同伴死在了桥梁上,尸体还被敌人的飞机炸没了。朝鲜有个山头都埋着中国志愿军的的尸骨,他们也都有亲人,却死在异国他乡。” 朱宝锡强忍着悲痛却又难以抑制的样子,让在场的志愿者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悲痛。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终于取得胜利,中朝两国代表与敌军签订停火协议。
投身建设——铁路轨道浩气扬
战争结束后,中国志愿军帮助朝鲜重建家园,为朝鲜修建铁路和公路。1954年朱宝锡回国后,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国家铁路建设,加入铁道兵8511部队。1955年他来到福建三明修建鹰厦铁路。“福建过去一条铁路都没有。毛泽东主席指出一定要解放台湾,解放台湾就需要修建铁路。”福建地形复杂,需穿越众多山丘,铁道兵夷平高大的山头,日夜奋战打通隧道。鹰厦铁路的建成,为台海局势紧张时战略物资的运输提供了保障。朱宝锡因出色完成工作,多次被授予表彰。如今,已至耄耋的朱宝锡,依然心系祖国的发展。他经常给年轻一代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发扬志愿军精神。他的人生,是一部充满热血、奉献与担当的壮丽史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退役军人寄语
采访接近尾声,朱宝锡语重心长地说:“我很幸运能够见证国家的发展。如今的你们,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拥有良好的条件,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提升自己的本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