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应邀在县影剧院观看了红色电影《长征一家人》。影片是根据党史陕南宁羌“长征一家人”的真实故事改编,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同时又倍受鼓舞。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因此入围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我多次读过“长征一家人”感人事迹文本,也多次到陈锦章烈士故居瞻仰礼拜。但电影更加直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电影《长征一家人》由西安天都终南影业有限公司、陕西中秦鸿基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西安烟花易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导演许冰、编剧杨力、选角导演赵誉程等联合制作,演员罗蓬、李先时、王凤焰等主演。讲述了汉中宁羌革命烈士陈锦章(李先时饰)一家人长征的历史故事。主人公一家老小共11人参加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历经浴血前行、失散、牺牲……最终只有15岁的陈锦云(后改名陈真仁)一人胜利到达陕北。
宁羌大安陈家是远近闻名的大户,家境殷实,善于经营,治家有方,置办了很多田产和房产。主人陈大训(陈锦章之父)本人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世代耕读传家。他先后送陈锦章等兄妹四人到汉中、上海求学,接受新文化教育。未曾想到他们一家人后来竟踏上了轰轰烈烈的革命道路。
陈锦章192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院,次年转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校期间,他追求进步思想,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五卅”运动后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后,奉组织派遣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回到汉中,陈锦章经叔父介绍当上了宁羌高等小学教务处主任,他以此身份开展革命活动,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不久又转到大安高等小学任教,他在青年学生中宣传学习《新青年》《创造月刊》等进步刊物,组织青年学生利用游行、演剧、张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他还倡导“妇女放足”“男人不留辫子”,由身体解放逐步转向思想解放。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和民众思想的进步,陈锦章在宁羌大安秀峰观秘密组建了中共大安小组,这也是陕南第一个中共党小组。这期间,他们全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粉碎敌人“三路”围攻后,为巩固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红四军一部进驻宁羌,建立革命根据地。
1935年,红军发动陕南战役,宁羌解放,人民欢欣鼓舞。红军所到之处一面抓政策宣传,政权建设等活动,一面抓红军队伍发展,鼓励有志青年报名参军。1935年大年初一,已是党、团员的陈文芳、陈锦云试图说服陈锦章和陈文华也加入党的队伍,没想到两位兄长早已是党员,相互隐瞒许久的同胞四人终于以组织身份相认。他们激动不已,商量一起参加红军,共同革命。红四军为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西进。考虑撤离宁羌后,陈锦章一家会遭到敌人报复,组织动员他们一起随部队转移。陈锦章一家三代11人(父亲陈大训、大弟陈文华、二弟陈文芳、妹妹陈锦云、妻子吴嘉珍、女儿陈亚民、陈汉兰、弟媳李泽生、宁秀琴、侄女陈青梅)抛家弃业参加红军,家中只留下小脚母亲陈朱氏一人守家。红军渡江之前,这一家人在四川旺苍坝接收整编分配:陈锦章、陈文华、陈文芳被编入作战部队,60岁的陈大训负责管理红军菜地,后来也随军出征,其余的女性全被分配到后勤部队。在以后的行军作战中,有的失散,有的掉队,有的牺牲。长征结束到达陕北时,全家11人只有陈锦云(陈真仁)一人到达延安。
剧情波折起伏,高潮跌宕,扣人心弦。时尔令人心潮澎湃;时尔令人欢欣鼓舞;时尔令人潸然泪下。
陈大训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决定同子女、儿媳们一同参加红军,他开始担心妻子不同意,没想到妻子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和儿女共同参加革命,并把自己的玉佩交给丈夫,希望革命胜利后,他能够带领全家人平安归来。陈大训被她的高风亮节深深感动,正如她当年从娘家用骡队驼着金银财宝嫁给自己。他感激地将夫人扶到上座,并恭敬地为她献了茶。在那个男权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临行时,老太太强装笑容送走一家人后,掩门而泣,极其悲伤。
还有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一家人走散后,三个作战的男儿生死不明,陈大训望着山坡上的红军尸首,他也猜到了大概,想起妻子的殷殷嘱托,心里十分难受。他不知道儿子们都在哪,虽然不能带他们平安回家,立个木牌也好,也知道他们的去处。在和儿媳、孙女团聚后,陈大训百感交集,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把妻子的玉佩交给孙女亚民,希望孙女能够活下去亲手将玉佩交给奶奶。
行军过程中,一家散的散,牺牲的牺牲。部队行进到土门时,12岁的陈亚民既要守护身患伤寒的姑姑陈锦云,还要照看患脱肛病的妹妹陈汉兰。为了跟上部队,为了不让两个孩子病死或饿死,陈锦云做出了一个痛心的决定:趁两个孩子晚上在好心老婆婆家熟睡的时候离开了他们。 第二天一早起来,陈亚民到处寻找姑姑,看到姑姑留在柱子上的字,明白了一切。为了追上队伍,寻找爸爸,她给老婆婆磕了头,含泪把妹妹留在了老婆婆家,自己独自一人毅然继续前进。临别时,她把玉配一分为二,一块给了妹妹,一块自己留着,希望妹妹以后能够亲手将玉佩交给奶奶。
最终,老太太守望在老宅,一直没有等来一家人的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