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第六分校党委提出了背粮和教学相结合的方针。每次背粮前都做好军、政、文的教学准备工作,把背粮当作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当时工农干部学员占绝大多数,所以分校把文化教育作为重点。行军时,每个学员的背包上挂张“学习牌”,写上生字、生词和算术题,让身后的学员边走边读或练习演算。既学文化,又提高情绪,减少疲劳。小休息时,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大休息时,教员上课或组织讨论;宿营时,组织学员看地形,拟定作战方案,防止敌人突然袭击。抗大第六分校就是采取“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习与背粮两不误。
在背粮途中,要通过敌人的公路封锁线。学校把每个班的一支老式步枪以连为单位集中起来,组成掩护组,负责监视敌人,掩护背粮队伍通过。因而,每次背粮活动实际是一次“虎口夺粮”的战斗。遇上敌人就打,打不赢就走。1941 年 10 月,第二大队第五中队到祁县、太谷之间去背粮,与日伪军遭遇。大家不顾长途行军的疲劳,迅速抢占山头,先敌开火,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待敌人援兵赶到时,他们就边打边撤,安全转移。
分校领导和政治机关利用行军前的政治动员,休息时的政治课和行军中的“走谈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保证学习,背粮任务的完成,各个中队都办了自己的小报。一张纸,一瓶墨水,一支笔,一两天出一期。这些小报文字短,内容多,有消息,有问答,有故事,及时具体,大家都爱看。在行军背粮途中虽然大家负荷很重,累得满身大汗,但通过唱革命歌曲,讲故事,使大家精神振奋,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学员们通过学习、背粮、战斗,学到了真本领,回部队后大都成了军政兼优的骨干。
1942 年 4 月 28 日,太行区春季反“扫荡”胜利结束后,第六分校奉命调回总校归建,学员全部毕业,分配到部队或地方机关工作,教职员大部分返回总校。至 6 月间合编就绪,第六分校暂告结束。
我用八年时间走遍太行山追寻抗日先辈红色足迹,是为了传承革命精神,太行精神,抗大精神,是爱国传统教育,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孩子们品学兼优是对爷爷心灵上的安慰吧!
走好新时代的抗大路!
山西和顺的今天,新时代的孩子们取的优异成绩,是和顺爱国传统教育搞的好,教师队伍都是优秀的,这些优秀的孩子们能把 21世纪的红太阳高高拖起,这是对无数革命先辈心灵上的安慰吧!我们应向她们学习!
我们追寻抗日先辈红色足迹,是为了传承革命精神,加强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