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2024年2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和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现将由习近平同志亲批成立的八路军研究会专家,原国家工信部处长,后作为濮阳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科教领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兼政法系党总支书记,现任学院老科协副会长,三级教授的于凌宇同志撰写的党史文献《太岳革命家王鹤峰与新中国“两参一改三结合”企业管理新模式》发布分享。
该文转载了195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向全党、全国发布的《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鹤峰同志在省工业干部现场会议上的总结发言》一文,简介了王鹤峰同志探索推进毛泽东工业化思想,总结完善新中国工业企业管理的创新经验“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
该模式被毛泽东同志纳入鞍钢宪法,被邓小平同志纳入工业七十条。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将其纳入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这是一篇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奋斗精神,推进新中国工业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艰难崛起,创造震惊世界壮举的历史性文献。
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呕心沥血建设新中国的丰功伟绩,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强国伟业,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战略影响。
王鹤峰(1911--1999),系河南省濮阳县人。于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历任中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八路军决死一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太岳区革命根据地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晋冀鲁豫军区太岳纵队政委,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华北军区所属太岳军区政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临时教务处主任、北京市委委员(当时不设常委,委员为副市级领导)兼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军委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国家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中央军委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工业部长(当时为中央直辖市),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中共中央东北局监察组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一、“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经验的形成过程
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宏伟目标。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当时,黑龙江省是国家重点进行工业建设的基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加强黑龙江省工业建设,推进和引领全国工业快速发展,1956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王鹤峰同志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主管工业。他认真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所提出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精神,学习新知识,深入基层,多次亲临位于齐齐哈尔市的建华机械厂(国营672厂)、华安机械厂(国营123厂),位于黑河市北安的庆华工具厂(国营626厂)等国家重点军工企业考察了解情况,进行蹲点指导,与车间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研讨交流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探索生产技术规律,总结管理经验。通过指导企业群策群力改革创新,强化党的领导,改进干部作风,调动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激发工人阶级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国强国精神,改进和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纪律规章,使这几家重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重大提升,企业面貌为之一新,在全省工业战线起到了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
1956年9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肯定的那样: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历史也已经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56年党的“八大”还作出了中国工业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的决定,1958年又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
为加强党对工业企业的科学领导,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958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分别派出以省委书记王鹤峰,省委常委、省委工业部长陈雷为组长的两个调查组,分赴建华机械厂、庆华工具厂,对两家国家重要军工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调查研究。
1958年3月,经过历时三个月的全面考察和认真研究之后,两个调查组总结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典型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
调查结果经省委研究之后,认为这是企业管理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和创造性经验,于是及时向党中央作了报告。
当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在庆华工具厂召开了全省工业领导干部会议,建华、庆华两厂作了经验介绍。
1958年4月1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做出了关于认真学习和推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的通知。
1958年4月3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刊出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推行国营庆华工具厂的经验的通知》和省委书记王鹤峰同志在省工业交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关于工业生产新高潮和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的一些问题》。
1958年4月5日,《黑龙江日报》发表了社论:《领导作风上的革命,企业管理上的大改革》。
1958年4月9日,黑龙江省委向中共中央呈报了《关于工业企业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及实行业务改革的报告》。
195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了黑龙江省委《关于工业企业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及实行业务改革的报告》。中央工交部副部长李立三在起草的批语中高度评价了“三华经验”(即建华机械厂、华安机械厂、庆华工具厂经验),中共中央转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中央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各党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批示指出:“黑龙江省委的报告中所说的北安国营庆华工具厂的经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是在整风运动中干部和工人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大为高涨之后,对于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和提高,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原则的。这项经验应当在全国一切具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中加以推行。”
1958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报道。
195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鹤峰同志在省工业干部现场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由李立三主持起草的关于学习和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社论《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社论说,4月25日本报发表的黑龙江省庆华工具厂在整风运动的基础上,由职工群众创造出来的大胆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经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创举。
1958年6月李立三又带领中央工交部调查组,深入庆华、建华和华安三个军工企业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进行了长时间的调研和考察,召开各类人员的座谈会,进一步加以总结,使经验更臻完善。
1958年10月,李立三到长春主持召开了有北京、上海、山西和东北三省及一些市的工业部长会议,广泛地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
1959年3月,全国省市委工业部长会议在上海市举行,着力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三华经验”。
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中共中央上报了通过学习推广“三华经验”后《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毛泽东对这个报告十分赞赏。 1960年3月22日他亲自为中共中央转发该报告写了批语,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批语中说:“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并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它“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脑筋,想一想自己的事情”。
毛泽东指出:过去他们(指鞍钢)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指以苏联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经验为代表的一长制管理方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的这个报告,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把这种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命名为“鞍钢宪法”,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其高度赞赏和特别肯定。
毛泽东在批示中还要求全国大中企业,一切城市,都要把此报告当作一个学习文件,有领导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
而“鞍钢宪法”的总体原则就是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让工人阶级当家作主。
从此“三华经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成了“鞍钢宪法”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是“鞍钢宪法”的简要表述。
196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工业部发出了《关于组织企业干部学习“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制度”的通知》。通知说:“两参一改三结合管理制度的经验,是近两年来我国在企业中贯彻执行党所确定的企业领导制度和管理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典型总结,即‘鞍钢宪法’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的宪法。”
至此,鞍钢宪法在国营企业中的“宪法”地位已经确定,鞍钢宪法的内容也已经通过中共中央工业部文件的形式,被概括为“两参一改三结合”。
1960年7月9日,黑龙江省委《关于巩固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报告上报中央。
1960年10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发展“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指示》,同时印发了黑龙江省委的报告和所附庆华工具厂的典型材料,要求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各党组,认真研究并组织所属工矿企业学习这一经验。
为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成功经验,探索中国工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发展道路,1960年,王鹤峰还撰写出版了《论生产运动会》专著,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同年,根据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工业七十条”。
1961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发了“工业七十条”,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正式确认了“鞍钢宪法”,要求全国工业企业必须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
“工业七十条”对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也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为我国企业中的职代会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
自此以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一段历史时期,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核心内容的“鞍钢宪法”和“工业七十条”,就成为党和国家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从而确立了我国企业管理改革的这一重要经验的历史地位。
在鞍钢宪法的指引下,从1961年至1978年的17年间,中国的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的成功运用为中国工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快速地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多方面差距。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企业管理经验纳入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时至今日,在中国国有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推行民主管理而不是一长制,让职工当家作主,充分发挥职代会的作用,创新性地推进“两参一改三结合”,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二、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
1958年4月26日《人民日报》发文: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王鹤峰同志在省工业干部现场会议上的总结发言: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在会上有国营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东北第三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和松江五金厂等五个单位介绍了经验。这些经验各有其特点。庆华工具厂介绍了三个方面的经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直接参加管理和管理业务的改革。这个厂的干部参加劳动比较普遍,参加劳动时间也比较长(车间干部都是每日半天劳动),已开始取得了一些经验;工人直接参加管理,虽然时间还很短,但收效很大;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直接参加管理对管理工作实行革命的改造,在全省还是一种创举。建华机械厂主要介绍了工人直接参加管理的经验。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搞的时间较长,他们经过了摸索,在摸索过程中深入钻研问题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同时,他们的思想工作,也作得比较细致。东北第三工程公司第一工程处所介绍的“三化”(干部工人化、生活群众化、劳动经常化)、“五同”(干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解决生产问题、同娱乐)的经验也很突出,表现了他们领导上决心很大,干部工作作风转变得比较彻底。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是介绍他们怎样根据中央关于推行种试验田的指示,搞出了“两条龙”的经验,以后,他们又怎样学习了建华机械厂工人直接参加管理的经验。哈尔滨地方国营松江五金厂主要是介绍了该厂干部跟班参加劳动和工作的经验。总之,大家介绍的这些经验都很好,都值得全省所有工业企业来学习。同时,这些经验都是一些新的、带有根本性的经验。如果我们认真推行了这些经验,无论对当前的整风——双反运动和生产大跃进,或对今后工业企业中各方面工作的改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会议上交流的三个方面的经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和管理业务的改革,从性质上讲,都属于从根本上改进企业领导和管理的一些革命性的措施,是企业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的革命,是管理工作上的重大改革。干部参加劳动,使领导人员工人化;工人直接参加管理、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管理业务实行革命性的改造,彻底修改那些限制群众积极性和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这些,从工作方法上讲,都是毛主席所讲的那种又快又好的方法、促进的方法。因此,在工业企业中,如果完全推行这些经验,那就可以彻底克服领导上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充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大大提高企业的领导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我们各个企业对中央所决定的企业领导上的两个根本制度(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都能贯彻好;同时又能把整风中所创造出来的多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真正运用到经常工作中去;再认真推行这次会上所介绍的三种经验,逐步搞出一套成熟的办法,那么,在我们工业企业里就:(一)有了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政治思想工作;(二)有了高度民主和高度集中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制度;(三)有了系统的一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四)一批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很快就会培养出来。有了这样几条,那么,在企业中就能充分贯彻党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方针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一步解决政治和技术的统一。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的,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的,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将实现。
几年以来,我们在解决企业领导和管理这个问题上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不少的,但集中起来,主要是一条:这就是不管工业企业具有多少特殊性,归根结底,在社会主义企业中,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加强党的领导和贯彻群众路线。换句话说,在工业企业中,如同我们过去搞革命一样,实践再一次证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即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办法),工作就搞得好。反之,采取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的办法,工作就搞不好。这种教训,我们必须牢牢记住。
经过几年来的摸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群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管任何时候,不管什么工作,只要我们真正的充分发动和依靠了群众,就能解决领导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克服工作上的困难,创造出生产上和工作上的奇迹。这一点从这次整风——双反运动和生产大跃进中看得最为明显。试问:如果不是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企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怎么能够了解得这样彻底?如果不是充分依靠群众、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整改,那么,群众所提出的上万条意见,如何能够得到这样迅速的适当的处理?如果不是在整风中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充分发动了群众,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又怎么能够出现现在这样的生产高潮和生产大跃进?这一切再一次证明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提出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同时,这也有力地反证了:过去有个时期在不少企业中,无限制地扩大管理机构,增加非生产人员,单纯依靠制度卡,单纯依靠组织纪律和重赏重罚,而不注意提高群众觉悟和依靠群众的积极性的作法是不对的,是不符合党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精神的。
通过整风,使我们对企业内部矛盾的情况、问题的实质及其根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社会主义企业中,虽然生产资料是全民所有制,工人阶级是企业的主人,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非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矛盾的确还是存在的。在工人阶级内部,在先进分子和落后分子之间,在抱着正确意见正确态度的人们和抱着错误意见错误态度的人们之间,在这一部分群众和那一部分群众之间,在工人群众和企业的领导者之间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同时,这些矛盾,很多又都集中地表现在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上,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领导上的“三个主义”和右倾保守思想;这从整风——双反运动中广大群众所提出的上万条意见来看就很清楚。领导上的右倾保守思想和“三个主义”,不仅表现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而且表现在领导作风、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因此,通过整风——双反把企业中的右倾保守思想和各种浪费保守现象彻底加以揭发、批判,从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来一个革命,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一次革命的改造,那就不仅对调整企业内部的矛盾——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以及这部分群众和那部分群众之间的矛盾,而且对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方针,和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路线,从根本上改变企业面貌,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领导到群众、从思想到生产实现一个全面的跃进,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庆华工具厂等单位所介绍的三个方面的经验,恰恰给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方向性的具体的作法。它们的经验之所以可贵,正在于此。
几年以来,很多干部在认识上和工作上没有很好解决的关于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问题和又红又专的问题,经过整风、干部参加劳动,这些问题不仅在认识上更加明确了,在作法上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应该指出,关于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结合的问题,在整风中我们取得的经验是不少的,像全党作政治工作、全体干部(包括各级行政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在内)作政治工作的例子,像各种各样的群众自我教育的形式等,可以说都是我们企业政治工作上一种很大的发展。关于又红又专问题,虽然我们的经验还不多,但是,由于在整风中干部参加了劳动,比较彻底地改进了作风,技术人员经过整风,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也可以说对这一问题,我们已开始找到了一种正确解决的门路。中央关于推行种试验田的通知,不是明确指出种试验田就是“使干部走上‘又红又专’的道路,实现政治和技术的统一”一种很好的方法么?我们很多企业不是都正在积极地贯彻中央这个指示么?
总之,这次整风,关于企业领导和管理上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都从思想上和工作上进一步得到了解决。如何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如何在各种工作(包括行政管理在内)中充分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不少新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经验。
下面我就三个问题讲一下。
一、关于工人直接参加管理问题
以生产小组为单位,把组内管理工作由工人群众分工负责,这是否可以说是工人直接参加管理的一种形式呢?可以。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它同过去吸引职工群众参加管理和监督行政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有所不同,它是企业管理上的民主进一步的扩大,它是工人群众直接参加管理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和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毫无矛盾。这种形式是企业管理工作上贯彻群众路线的一种创造性的发展,它使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建立在广大群众基础之上。这是从根本上改进企业管理工作的一种创举。意义很大,而且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工人群众参加管理,充分发扬群众在生产上和管理上的积极性,大大地增强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其次,这是彻底克服企业管理上官僚主义的根本性的措施;同时,这也是培养工人群众管理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这样就为今后从工人中提拔干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个办法和干部参加劳动结合起来,对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矛盾,消除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也有很大的意义。企业领导者和工人群众之间矛盾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因为他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一方面,工人群众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一般地不直接行使管理权力;另一方面,企业领导者直接行使行政权力而一般地不参加体力劳动,这就使他们两方面在认识问题上各有局限性。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直接参加管理的办法,就可以大大地消除他们两方面的这种局限性,合理地调整在生产中领导与群众、以及工人群众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实行工人直接参加管理,无论政治上或经济上效果都很好,而且是立竿见影的。有同志讲:实行这个办法,干部高兴,群众欢迎,生产和工作都好搞了。这种讲法,我认为是合乎实际的、有道理的。因此,对于这一经验的重大意义,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应该肯定,这个经验在方向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于时间很短,在具体作法上现在还很不完善、不成熟,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加以研究和解决。这里我仅就讨论中提出的几个问题讲点意见,提供大家参考。
(一)小组的性质是什么?是党的,工会的,共青团的?都不是。看来叫作群众性的生产管理小组比较适当。它的性质是一种行政组织。它和党、工会、共青团的关系要根据这种性质来决定。因此,它不能代替党、工会和共青团的组织。
(二)小组划分的原则,主要应根据生产的特点和需要,以及工人群众工作的便利来决定,这就是说,小组划分的大或小,要从有利于生产出发,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工人群众是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参加生产管理工作,而工作的时间只能在业余和生产间隙来进行。因此,每个人的工作任务不能过重,工人直接参加管理的组织层次也不应太多,我看,有生产小组这一层就行了。
(三)组长的产生问题,应该是采取群众选举和上级委任相结合的办法。这样就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上级行政还可以调动,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委派。
(四)小组的分工问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来适当地进行分工,并且必须以自愿为原则,要尽量使每个工人群众都有工作,要注意不要使一个人担负工作过多、业余作管理工作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以免影响群众业余学习和参加党群组织的活动。
如何来推广这一经验?
首先,要作好思想工作,消除干部和群众的各种思想顾虑和错误认识。从庆华工具厂、建华机械厂的经验来看,干部思想上的问题,主要是不相信群众,认为工人是“大老粗”,管不好,怕搞乱了,怕影响生产等。应该教育他们相信群众的大多数,并向他们讲清现在的工人群众和过去不一样了,不仅是在政治上、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群众就是文化程度也有了提高,而且工人群众直接参加生产小组的管理,工作并不太复杂,每个人分工的事情也不太多,又都是他们自己每天所作的最熟悉的具体事情,加上经过业务改革,许多手续制度也不像过去那样复杂繁琐了。那么,工人群众有什么搞不了的呢?几个单位试行的结果不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么?就是暂时有些工人群众对管理工作还不会干,不是很快就学会了么?在工人群众中所要解决的一些思想问题,主要是怕出错,怕负不了责任,怕麻烦和怕影响计件工资等。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进行主人翁教育。经验证明:绝大多数群众对这个事情都很积极、热情,认为这才是领导对他们最大的信任,这才是他们更好地作了主人翁,因而他们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在生产上也更加积极了。同时这样一搞,群众性的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广泛地开展起来了,群众相互之间监督的气氛大大地加强了。
其次,对工人群众开始要作一些必要的业务训练,并不断地注意培养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同时,要相应地改革业务上的手续制度,改进领导方法,以适应工人群众直接参加管理的情况。
第三,要加强党政工团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和解决推行中的各种问题,使之逐步完善和提高。如果认为这是一种行政组织,群众又都很积极,党群组织好像就没有多少事情了,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就可以放松了,这是不对的。党和工会在这个工作上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应该加以研究,并逐渐摸出点经验。
二、关于干部参加劳动问题
在工业企业中,领导干部参加劳动,搞“试验田”,在改进领导作风、工作方法和使干部“又红又专”等方面,和在农业上种试验田有相同的意义,这是省委在批转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关于学习“种试验田”的报告中就讲了的。我省工业、基本建设、森林工业和交通运输企业根据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和中央推行种试验田的指示,干部参加劳动,现在已经比较普遍,并已开始摸索了一些经验。这次会上庆华工具厂、东北第三工程公司一处、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和松江五金厂等单位所介绍的有关这方面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仅就这些经验来看(实际上就全省讲这方面的经验还不只这些),也明显可以看出:只要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干部参加劳动和种试验田的指示,对改进领导作风、工作方法和密切联系群众,有着多么巨大的意义。但是,严格检查起来,在这个工作上,现在问题还不少,这主要是:
(一)不少单位领导干部参加生产没有很好地和领导生产结合起来,对参加劳动的目的性不明确。多少有些为参加生产而参加生产的味道。因此,他们参加生产以后,仍然和群众不能打成一片,仍然对生产上的领导没有多大帮助,这就说明他们还没有很好地领会中央关于这个问题指示的意义。同时,有些单位领导干部参加生产后,对改进生产业务的领导虽起了一些作用,可是,党群工作仍是老样,他们(包括党委书记在内)不善于(甚至不注意)从参加生产中,把改进经济工作的领导与改进政治工作的领导密切结合起来。
(二)如何根据干部的特点和生产上的需要来确定参加劳动的不同要求、形式和方法,现在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经验。庆华工具厂等单位摸索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经验,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这个问题的适当解决,不仅是一个能否正确地充分地发挥干部参加劳动的作用问题,而且是一个能否使干部参加劳动经常化、制度化的关键问题。我们很多企业,干部参加劳动没有真正经常化、制度化,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不能不说这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通过干部参加劳动使他们有计划地走上“又红又专”的道路,也就是说,如何把干部参加劳动的规划和制订他们自己“又红又专”的规划(包括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技术)结合起来,也还没有很好解决。当然,这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也有密切的联系。
此外,有些企业领导干部直到现在还没有参加劳动,这种现象应该迅速克服。
根据上述情况,如何进一步贯彻中央有关这个问题的指示,如何把干部参加劳动的工作向前推进一步,我认为,除了继续解决干部思想上的问题以外,关键是要解决以上三个问题。 关于如何根据干部的特点和生产上的需要来确定参加劳动的不同要求、形式和方法问题,原则上可否这样,请大家考虑。第一,关于企业主要领导干部。他们参加生产,首先必须从领导好生产的目的出发,因此,他们参加劳动的形式和方法均应根据这一前提来决定。参加劳动的单位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但一般不宜太多;参加的时间一般每周必须有一个半天到两个半天,参加的时间太长了对生产和工作也不一定更好。其次,领导干部参加劳动时最好能吸收一些有关技术人员和党群干部共同参加,组成一套班子(有些单位现在就是这样作的),这样对解决问题和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可能更好一些。第二,关于技职人员。他们参加劳动一般应根据技术如何进一步和劳动相结合,管理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生产服务的原则,不仅从劳动锻炼出发,而且首先要从改进技术和业务的领导出发,来决定参加劳动的时间、形式和办法。第三,除了以上两种人以外,其他有些脱产人员参加劳动主要是为了进行劳动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和干部下放有相同的意义,只是参加劳动的时间有所不同而已。
三、关于业务改革问题
在整风运动中,各个企业对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办事手续等,一般都有一些改进,但都没有像庆华工具厂改进得彻底。他们这种作法是一种革命的作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业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一)业务改革是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直接参加管理结合进行的。一方面为了克服领导和管理上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干部参加了劳动,并对规章制度开始进行了改革;另一方面工人直接参加了管理,为业务改革打下了基础,配合干部参加劳动,从根本上克服了管理上的官僚主义。三者有机地联系着,同时又互相起着促进的作用。三者都是整风——双反运动的产物,它们的共同基础是,因为经过整风,领导作风有了彻底的转变,广大职工和技职人员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些,尤其是领导作风彻底转变这一条,三个东西都难以产生出来,就是产生出来,要想顺利推行也很困难。
(二)经过业务改革,企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贯彻了面向生产、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业务和生产、技术和劳动进一步结合起来了。
(三)业务改革还充分地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便利群众的精神。这从他们大胆地减少业务、精简表报、改进制度、权力下放、简化办事手续、把领料领钱改为送料送钱的办法,以及实行业务串连和还要考虑进一步精简机构等方面,就看的很清楚。是单纯依靠繁琐的形式主义的规章制度来卡人呢?还是根据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积极性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来坚决彻底地修改一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呢?看来他们在思想上和作法上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