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革命文学作家蒋光慈,是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镇人,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鲜为人知的是,蒋光慈有一位同乡同学好友李宗邺,也是一位学者,是史学大家,曾和蒋光慈等一起被誉为“白塔畈三才子”。蒋光慈曾作一首七绝诗句“不道当年生死友,而今分道两相驰”,其中的“生死友”,指的就是李宗邺。李宗邺在“五四”学生运动中的影响,更是超过蒋光慈。由于种种原因,关于李宗邺的记叙不多,知者廖廖。最近,笔者在审读《白塔畈镇志》时,感觉对李宗邺记叙过于简略,隧作拙文,介绍李宗邺探索求真的一生,从中也可以体悟出中国革命的曲折和艰辛。
一、光慈外出求学的领路人
李宗邺,名恒著、字若梅,1896年出生于白塔畈镇船板冲村(现属梅山镇)一户贫农家庭,幼年时入私塾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小小年纪便富有文名,和蒋光慈、葛鲁生(即葛文宗,曾任中共怀宁县委书记、红25军7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1933年春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并称为白塔畈三大才子。李宗邺、蒋光慈等经常在一起谈古论今,立志读书报国。
1916年,李宗邺和蒋光慈分别考入安庆六邑中学、河南固始中学。从偏僻的大别山区来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李宗邺眼界大开,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次年春,李宗邺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当局除名。于是,他和其他同学一道,来到设在芜湖赭山的安徽省立第五中学,被主持校务的老乡刘希平收在该校读书。在省立五中,李宗邺阅读到《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思想发生很大变化。他追求进步,向往光明,在学生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1917年暑假李宗邺返乡后,得知蒋光慈因侠义行为,已被固始中学开除,此时正辍学在家,便鼓励蒋光慈走出大别山到外面读书。经李宗邺引介,蒋光慈入学芜湖五中,与李宗邺同班求学。芜湖因较早被辟为通商口岸,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得风气之先,因而思想较为活跃。当时,刘希平和国文教员高语罕(后为早期共产党人)积极传播新文化,推行民主治校,在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表现突出的李宗邺当选为学生自治会首届会长。李宗邺酷爱经史,蒋光慈国文水平很高,二人深受刘希平、高语罕等赏识,师生之间结下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宽松的氛围中,省立五中的学生们常常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粪土当年万户侯”。如李宗邺所作《与蒋侠生吴葆萼胡苏明月夜登赭山顶》一诗:“当前第一爱韶华,各有胸罗百万家。抵掌纵谈天下事,江山如画走龙蛇。”他们在黑暗社会里,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爱国学生运动的急先锋
辛亥革命后,各种新思潮开始传入中国。产生于英国的无政府主义,因其反强权、反剥削、反专制的主张,特别吸引饱受封建压迫和强权奴役的中国青年,在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迅速流传开来,李宗邺、蒋光慈等也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思潮且深感兴趣,一度认为其是救国救民的良药。1918年9月,李宗邺、蒋光慈与外校的李克农、钱杏邮等十多位青年学生发起成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编印社刊《自由之花》,李宗邺和蒋光慈担任主编,宣传无政府主义,反对礼教专制,抨击军阀统治。由于《自由之花》触怒了反动当局,仅发行6期后,便被军阀马联甲以“过激党小报”的罪名取缔。
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各地学生纷纷响应。5月7日,芜湖各校师生代表集会,由高语罕主持宣告成立芜湖学生联合会,李宗邺、蒋光慈均当选为副会长。会议决定举行全市学生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李宗邺作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又当选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满怀激情地投入这一反帝反封建斗争。他们组织各校学生,到各商号宣传抵制日货,呼吁商人罢市,还组织学生纠察队到车站码头查扣日货。此时的芜湖五中,已俨然成为芜湖甚至安徽爱国民主运动的策源地,被誉为“芜湖的北大”。朱蕴山先生便曾指出;“安徽的运动,实际上是从芜湖五中开始的。”芜湖学生运动同安庆等地遥相呼应,沉重打击了安徽军阀的反动统治。
1919年11月,李宗邺作为芜湖代表(全省仅2名)赴上海出席全国各界联合会。会后,李宗邺作为安徽驻沪代表常驻上海。1920年4月中旬,蒋光慈也抵达上海,成为芜湖各界联合会出席全国各界联合会的代表。当时,正值全国学联通电全国实行罢课斗争,反对鲁案直接交涉。蒋光慈的到来,使李宗邺如虎添翼,他们共同投入到这场震撼全国的罢课斗争运动之中。4月18日,两人联名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代表通告书》,痛斥当时政府的卖国行径,呼吁安徽各地学生会与全国学联一致实行罢课斗争,通告书落款署名为“芜湖学生会赴沪代表李宗邺蒋侠生”(蒋侠生即蒋光慈),这也标志着他们正式登上了全国性学生运动舞台。
《代表通告书》发布次日,李宗邺以全国各界联合会赴皖代表身份前往芜湖、安庆等地,联络、指导学生运动,领导学生抵制日货,发动“打商会”等斗争,而蒋光慈则在上海利用报刊及时报道斗争实况,两人密切配合,使得芜湖以至安徽学生运动引起全国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极大支持。关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斗争,在李宗邺、蒋光慈日后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呈现。他们领导发起的学生运动,不可避免地触犯了奸商利益,奸商们多次对二人进行威胁利诱,甚至密谋雇佣流氓暗杀,但李宗邺和蒋光慈毫不畏惧,依然活跃在领导学生罢课斗争第一线。
三、不懈探求真理的毅行者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为了输送进步青年赴苏俄深造,1920年9月,陈独秀领导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外国语学社,学员以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主。作为陈独秀挚友的高语罕,向陈独秀推荐蒋光慈到外国语学社就读,蒋光慈由此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于1921年5月从上海赴苏联留学,1922年1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金寨县乃至六安市第一名中共党员。此后,他以笔为武器,为中国革命鼓与呼。
1920年,李宗邺已经24周岁,这在当时已属“大龄青年”。为此,高语罕在推荐学生到外国语学社就读时,便推荐了年龄更小的蒋光慈和另一名同学,而没有推荐影响力更大的李宗邺。谁知,相对于蒋光慈,李宗邺从此走上了另一条人生之路。
1923年秋,李宗邺考入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读书。当时,国内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他个人婚恋也受到挫折。国家事个人事尽不如意,苦闷失望之中,原来领导学生运动的急先锋,竟然逐渐悲观消沉起来。1924年初,他写下《题照赠蒋光赤》(光赤即光慈)一诗:“清才薄福一身秋,难叩天阍问自由。碎了我心拂尽血,万人如海看尸浮。”寄给远在莫斯科的蒋光慈,向老友倾吐胸中苦闷。蒋光慈收到来信后,深为好友的悲观情绪所担忧,当即回赠一首《赠李宗邺七言诗》:“阳春未到必经秋,天道循环有自由。冲出云围还是月,共君携手看沉浮。” 劝告老同学认清事物发展规律,千万不能悲观失望,重新焕发斗争精神。
虽然李宗邺一贯爱国,并一度是学生运动的先锋,但他接触马克思主义少,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解不深,而与国民党右派青年组织——孙文主义学会逐渐来往密切。此后,他加入国民党组织。1925年12月,当选为芜湖孙文主义学会执行委员;1926 年2月,国民党安徽省临时党部(右派组织)成立,李宗邺当选为9位执行委员之一,不久该党部解散。1927年,李宗邺参加北伐战争,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教官。
虽然加入了国民党组织,但李宗邺始终不满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并逐渐看清了国民党新军阀反动统治的本质,也因此屡遭排斥,心灰意冷的他转而从事教育和文史研究。“九一八事变”后,他选录编纂中国历代反映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的诗词,集为《注释中国民族诗选》(1—6集),期望人们重温爱国诗词,增强爱国精神。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又精心编选爱国诗文选集《满江红爱国词百首》,激励人民弘扬岳飞的抗金精神,投入抗日斗争。
1947年,李宗邺从家乡再度来到上海。当时,中共顺应时局发展,提出废除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国统区掀起民主运动的热潮,李宗邺对此积极拥护。他在上海加入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中国农工民主党,全力投入反内战、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的爱国民主运动行列,最终迎来了全国解放。
四、终身致力教育的史学家
1937年,为躲避战乱,李宗邺返回家乡。次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迁至李宗邺家乡(时为立煌县,现为金寨县),立煌县城金家寨也成为安徽省临时省会。当时,立煌县教育极为落后。李宗邺受聘为安徽省教育厅科长,以极大的精力推动山区教育事业发展。1941年,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在立煌县古碑冲创办安徽临时政治学院(后改名为省立安徽学院),李宗邺参与了学院创建并担任教授。该校是抗战时期安徽省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不仅解决了安徽乃至周边地区高中毕业生的求学问题,也培养了一批抗战所急需的干部。1943年,因与学校当局办学理念不合,李宗邺被解聘。
立煌县作为战时临时省会驻地,小小县城一下涌进10余万人,教育等资源十分吃紧。为解决平民子女入学问题,1944年秋,李宗邺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并争取政府划拨300石公田田租作为建校基金,在麻埠创办了私立皖西初级中学,全校师生员工达200多人,李宗邺任校长兼历史教员,学校一直坚持到1947年秋停办。
全国解放后,李宗邺响应党中央号召,支援边疆文化建设,先后在黑龙江省北安师范学校、齐齐哈尔师专以及沈阳师范学院任教。1958年,沈阳师范学院与沈阳俄文专科学校、东北财经学院合并成立辽宁大学。李宗邺成为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在中国史组讲授历史要籍介绍等课程。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积极开展史学研究,出版了重要学术著作《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该书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各个时期著名史学家及其名著作了精彩评述,对于各个门类的史学著作均有提及。全书引用资料丰富,为文献学科重要著作。此外,他还著有《史料学研究方法》等著作,成为著名的史学大家。
1991年,李宗邺因病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