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院党委书记杨子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滑晓军接受赠书《拥抱母亲河》
主讲人王喜民接受赠品——河北大学图书馆珍藏品《坤輿全图》复制品。
资深教授乔云霞及两院学生讲听后感
会场一角
与两院领导及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寒气逼人…… 朔风凛冽……
而河北大学国际视野大讲堂却是热气腾腾,掌声雷动。昨天(12月12日)下午,这里正在举办一场别有特色的报告会“书写新时代 共筑强国梦”,邀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王喜民,从《拥抱母亲河》讲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探讨践行“四力”书写精品力作。来自国际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认真聆听。
王喜民首先讲述,在四年前我国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后,便开启踏访黄河的长途跋涉,从黄河入海口,行程5464公里,直达黄河源头。沿途亲眼目睹了黄河沿线九省区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如火如荼的建设保护场景,接着写出《拥抱母亲河》,展现黄河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王喜民从黄河上、中、下游讲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布局、实施、建设及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阐述,其中讲到黄河山西段,是华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它与河北生态环境有直接关联,为此我们要共同呵护。
面对传媒专业的学生,王喜民从专业角度详述践行“四力”书写《拥抱母亲河》,剖析书中的重点篇章,从釆访、策划、选题、构思到动笔,验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性。同时,现场用视频播放书中的文章《金银滩,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带师们既领略黄河流域的山美、水美、草更美,又感慨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河北大学国际学院党委书记杨子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滑晓军接受赠书《拥抱母亲河》,感慨这场报告会扩大学生们的视野,拓宽知识,尤其是文化层面!
主持讲座的河北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杨晓晖总结发言:“王喜民教授的报告让我感受到他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充满创作的激情,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了“四力”。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学子,要明确远大志向,扎扎实实从头开始,以后争做优秀新闻工作者,用文化强国报效祖国!”
这场报告会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河北大学资深教授乔云霞:“共筑强国梦,离不开文化强国。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学好文化课,打好写作基础,以后多写精品力作,为文化强国、共筑强国梦而贡献力量!”
国际学院学生尹泽天:“这次活动激发了我对新闻事业的热情,更加坚定了我以笔为剑,书写时代华章的决心。未来,我将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用文字记录时代,传递正能量。”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乔晓煜:“在共筑强国梦的征程中,文化强国占据重要地位。我认识到身为新闻人,今后更应践行文化强国理念,笃行“四力”,深入实践,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余音绕梁,兴致未消。散会后学生们纷纷争抢上讲台,请主讲人签名、合影,留念!
(注“是华北水塔,京津冀的水源涵养地”,是总书记说的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