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世界动荡,中国面临包括核打击在内的严重威胁。这与公元14世纪50年代朱元璋的处境有些相近之处。朱元璋虽然建立起以集庆为中心的根据地,但是并不巩固,四周的元军及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多股势力都是他的强大对手。此时,学士朱升向他提出“高筑墙(做好军事防御)、广积粮(进行战略物资储备)、缓称王(避免四面树敌)”的建议。遵循这一战略方针,朱元璋打败元军、剪灭群雄,成就了明王朝的建国大业。面对十分严峻、十分复杂的国际局势,深谙历史的毛泽东在洞察秋毫、总揽全局的同时,自然会联想到元末的这一段往事,于是就有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重大战略方针的问世。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我们最终赢得世界政治向有利于中国方向的转变。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这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所引古典出自《国语·晋语》,是作者左丘明对于晋文公政绩的一个重要总结。意思是晋文公重耳复国以后,革除积弊,减轻关税、简化手续,整修道路、打击路匪,便利商贸、减负劝农,使晋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很明显,这些政策措施贯穿着一个“通”字。轻关易道也好,通商宽农也好,都是要让经济畅通起来、流通起来,这是“穷则变,变则通”的传统哲理在施政方面的生动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尚易求通的传统思维和治国经验的借鉴,又是“一带一路”这一和平开放发展战略的对外宣示和倡导。近100年来,古老的中国智慧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渗入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沃土,滋养出一枝又一枝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灿烂花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过程,不是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所能道尽的。以上所列,仅仅是从核心理论、基本理论、战略思想三个层面简略举出的几例。举例虽简却足以证明,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在未来的实践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必将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中继续焕发出发蓬勃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