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静谧的黄土高原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亘古不变的粗犷和苍茫。
追逐着信天游高亢奔放的飘拂之音,朝毛乌素沙漠东南缘前行,翻过东峁西梁的山洼洼和水沟沟,便来到了《东方红》的故乡佳县。
放眼望去,佳县县城独耸于黄河西岸的葭芦山之巅,是一座完全建造在石头上的城池。它绝壁凌空,孤立无援,却历经千年风雨而岿然不动,守望着那些青史流芳的赫赫殊荣。
石头铸成的坚固城堡
佳县,古称葭州,因境内佳芦河两岸葭草丛生而得名。1913年,葭州改为葭县。1964年9月,因“葭”字生僻,遂改为同音字佳县。
据《葭州志》载:宋元丰五年(1082),北宋王朝为防范西夏王朝强渡黄河,进而威逼中原政权,遂在黄河与佳芦河交汇处的葭芦山顶“垒石而上,山作根基”,修筑了“葭芦寨”。
自此,佳县开启了在石山筑石城的历史。至清末民初,其规模、形制基本完备。城墙依峭壁绵延,逻城呈锁钥之势,城外有城、城中套城,犹如一只猛虎在浓深的流云间呼啸雄起,成为一座充满铁血豪情的坚固城堡。
徜徉古意沧桑的石头城,恍若进入一个石头王国。远看,斑驳残缺的城墙是石头的,大街小巷的路面是石头的,高高矮矮的民宅也是石头的。近观,石头垒的院子里还有石桌石瓮石锅台,石臼石磨石碾子……生活在石头城里的黎民百姓,自然也烙上了石头的印记:沉默寡言,朴实憨厚,百折千磨秉性难移。
石头城不仅在冷冰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纵然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仍牢不可破。1939年6月,日军企图强渡黄河要道,曾8次在对面山顶上动用飞机大炮,向石头城狂轰滥炸。孰料,炮弹打在以山体为依靠的城墙上,只炸出个浅坑便顺着山势纷纷滚落,令狂妄的日军无法踏过黄河半步。
流年逝水随风去。石头城虽屡遭天灾、饱经战火,仍铁骨铮铮巍然耸立!
翘首盼归的土石窑洞
在陕北境内,随处可见重重叠叠、摩肩接踵的窑洞。它们顺着山势坡形,时而高叠到山顶时而延伸至谷底,与浑厚的黄土高原融为一体,延续着祖先掘土而居的生存智慧。
佳县的窑洞则不同于寻常的窑洞,它们是有情感、有记忆的——
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陕北山峁的窑洞里与蒋介石调集的25万兵力周旋。
8月16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到佳县。
当晚,天地昏暗,暴雨如注。部队难以行进决定在曹家庄宿营,毛泽东被安排住进曹根生家右起第一孔窑洞。
此时,国民党追兵离曹家庄只有15公里远。天不亮,部队即出发向通秦寨方向转移。
曹根生家是毛泽东在佳县住宿的第一孔窑洞。
梁家岔刘永升家的窑洞依山而建,东西一线5孔窑洞排列在没有大门和围墙的宅院里。1947年8月19日,毛泽东来到梁家岔,住进刘永升家东起第二孔窑洞,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
正值初秋时节,山上的庄稼还没有成熟。为了支援前线,佳县人民七次上交公粮,杀耕畜、献籽种,做出了巨大牺牲。
10月18日,毛泽东欣然为佳县人民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神泉堡位于佳县城西10公里处,因村南山崖上日夜流淌的两股清泉而得名。
村中高继荣家的窑洞,为陕北典型的窑洞院落,北窑七孔、东西窑各三孔,四面封闭酷似古堡,并有两孔暗窑,地下还有一条密道直通后山。
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达神泉堡,在高继荣家的窑洞里居住长达53天。
在此期间,毛泽东起草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一系列重要革命文献,并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向国内外发布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曹家庄的窑洞记得,梁家岔的窑洞记得,神泉堡的窑洞记得,白龙庙、朱官寨、闫家峁、南河底、乌龙铺、谭家坪、吕家坪、刘家坪……那里的窑洞都记得:毛泽东、党中央在佳县停驻过15个村庄,鏖战了100个日日夜夜,领导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记得啊记得:1947年11月22日,党中央移住陕北米脂县杨家沟;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一行从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自此,告别了陕甘宁边区,再也没有回来过……
冉冉升起的东方红日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
在石头城里,听到的才是最原汁原味的《东方红》。
作为一首抒发对人民领袖和共产党由衷爱戴之情的歌曲,是如何穿越邈远无极的苍天厚土,成为中华民族之最强音的?
追根溯源,它最初竟是由佳县的农民李有源吼出来的。
走进佳芦镇张家庄北坡,见枝繁叶茂的槐树、松树、榆树们荫庇着一座四合院落。院落里有6孔接口土窑洞,正面右起第一孔为李有源故居。
1903 年农历 2 月 23 日,李有源出生在这里。
这是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给三个儿子分别起了有财、有岐、有源的名字,希望他们能从世代贫穷中解脱出来。怎奈,贫穷却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父亲为了修孔窑洞安身,来来回回地去背百十斤重的石头,石头背够了,窑洞修成了,他却一病不起,43 岁就不幸离世。
为了还债,家里的羊全卖光了,只能靠租地过日子。地收割了就出去揽工,受的是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
1940年,佳县解放。李有源响应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了七八亩荒地,打下十多石谷子。他家的光景过得“绿个盈盈翠”,“甜个滋滋醉”。为此,他编了不少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歌,但总觉得没有把自己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
一次闹秧歌,李有源听到有人把毛主席比作一盏灯。晚上回到家里他便摘下帽子往灯上一罩,窑里马上黑了下来。他想,一盏灯只能照亮一孔窑洞、一户人家,还不能反映出毛主席的伟大。他下决心要编一首更妥帖、更响亮的歌颂毛主席的歌。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无比真诚的。
1942年冬天,李有源早早出门挑着桶进城掏粪。正是东方霞光初露之时,他禁不住停住脚步站在断崖上眺望。刹那间,太阳从黄河东边的山峦一跃而出。
于是,他粗犷、沙哑、浑厚的嗓子发出一声野味十足的吼叫: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生存……
这三句歌词他是一口气吼出来的。化育万物的是太阳,拯救穷人的是共产党,要打起比方来,说毛主席是咱穷人的太阳,那是再对头不过了。要不是毛主席的领导,哪有我李有源的今天?哪有广大贫苦人民的今天?
可到第四句上,却卡了壳,他急得跺脚,抓耳,挠腮,还是卡壳。只好拾起担子继续向城里走去,一直走到县委门口,“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城墙上的一条标语让他心里豁然一亮,这不是最好的结尾吗?为了整齐句式,他将句子截成:“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天夜里,李有源把白天想好的四句歌词虔敬地写在了麻纸上,又配上了当地流行的《骑白马》曲调,按照陕北民歌取词中几个字为歌名的习惯,把这首歌叫作《东方红》。
一首歌,一首后来唱遍全中国的歌,其最初版本就这样完成了!
由于曲调广为民众熟知,《东方红》在口头传唱中数易其词,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形成。
1951 年,著名作曲家李焕之再次改编了《东方红》的曲调,使旋律变得更加丰满、宏大、抒情、优美,使山间小调成为气势磅礴的殿堂之歌,成为最终定型的《东方红》版本。
1955年5月10日,李有源病故,时年52岁。
李有源生前留下的影像资料很少,只能从仅存的一幅合影中依稀看到他当年的形象:头戴小帽,身穿粗布大襟袄,胸前挂着奖章。村里人说,他总喜欢带一根长杆子椿木旱烟袋,提着粪筐一路拾粪,一路编歌吟唱。
后来,佳县人民政府整修和保护了李有源故居,修建了李有源陵园,墓碑上书“《东方红》作者李有源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