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3年初周恩来总理就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令,但因种种原因周恩来总理原来的设想未能全部实现。李清认为:“港口是水路运输的关键环节,要下活交通运输这盘棋,非把港口这步棋下活不可。”在李清精心领导下,1982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自筹资金建成的深圳赤湾港,同年改善了天津港、上海港和黄埔港三港项目的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1983年,在秦皇岛港、青岛港、连云港、大连港和天津港建设35个泊位,还在南京、镇江、张家港和南通四个港建成了10个万吨级海轮的深水泊位,使长江南京以下航道成为最大的海、江、河连运的“黄金水道”。并新建及扩建了山东石臼所港、广西防城港和大连港区、尚岛港区、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秦皇岛港东港区、烟台港西港区、连云港港庙岭港区、宁波港北仑和镇海港区。同时引进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缩小港口的机械设备和装卸工艺与世界现代化港口的差距。他还按照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大力推动港口下放,调动和发挥地方政府建设港口的积极性,加快了我国港口改革开放的进程。经奋发努力,使1981年至1985年(“六五”时期)我国港口发展成为建国以来最快的时期。终于将周恩来总理原来设想的愿望变为事实。
交通部水路运输包括内河航运、沿海和远洋运输三个部分。接着,李清抓了扭转内河航运日益下降的局面,进一步发挥公路运输的作用,支持天津港下放,强调发展航运船队必需将根基放在国内建设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之一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提出“大力支持,不加干涉”;在人事安排和企业管理上给予自主权,实行特区事特区办的做法,为蛇口工业区的迅速发展铺平道路;与此同时,他大力推进机构精简、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三次出国访问,积极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技术交流,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引进国际人才和资本,积极开拓交通事业国际交流的方向,开创了中国交通运输的新局面。即使他1984年6月退居二线任交通部顾问,1986年5月起先后任第六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顾问,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关注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积极倡导交通运输理论研究,组织编写《运输经济学》,为交通运输事业发挥余热。
李清这样一位为中国的交通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一生都对自己在梅园新村没有听从周恩来的意见感到歉疚,同时周恩来在梅园新村 与他的谈话,及他在中南海交通组时参加周恩来主持的会议也使他经久难忘。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仍念念不忘周恩来总理。许是因为他在中南海工作的那些年,在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会议时,周总理总是废寝忘食地讲话以至于错过了吃饭时间,所以在他的头脑已经不是十分清醒之时,还常问家人:“总理主持的会议结束了没有?”“周总理吃饭了没有?”足见,李清部长对周恩来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