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1月11日夜,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率红25军实行远距离的战略转移,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省委给皖西北道委书记的高敬亭留了指示信,责成他组建鄂皖边区党的组织,重建红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斗争。红25军长征后,作为皖西北中心区的立煌县(今金寨)境内形势十分严峻。
11月下旬,国民党以56个团及一些军、师属的营、连,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复“清剿”,对金寨地区实施严厉的包围“清剿”。商城顾敬之、霍山黄英等反动民团也相涌而出,积极配合卖力。敌人除了军事“围剿”外,还采取了增设保甲,实行“移民并村,十户连坐”,在各个交通要道、隘口设立关卡,盘查过往人员、物品,实行严密封锁等办法。同时,强化反动统治,不时清查户口,大肆搜山,实行“匪尽民尽”的“三光”政策。整个苏区,尸骨遍野,房屋被焚,物品被抢,人口被杀,许多地方成了白天不见人、晚上不见灯。
在敌人的疯狂地“清剿”措施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大部分被敌人占领,皖西只保留着赤城县(今金寨桃岭、全军、铁冲、双河一带)、赤南县(今汤家汇银沙、沙河、南溪、斑竹园、吴家店一带)和金家寨、燕子河张畈等山区一小部分。中共皖西北道委遵照省委离开大别山区前的工作部署,以赤城根据地为主要立足点,领导赤城、赤南、潜山三个县委和六安县第三区、六区、霍山县第六区的区委,积极组织军民,同进攻根据地之敌展开殊死斗争。
1934年11月初,皖西北道委派红82师周世觉率本师和第三路游击师,共800余人,两支部队从赤城根据地熊家河出发,突破敌人封锁线,东去霍山、潜山一带试探性的开展敌后游击活动。红82师和第三路游击师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到达潜山境内,经过一个月的转战,有力的打击了敌人,发动了群众,极大地振奋了白色恐怖下的人民群众。
长山冲远眺
1934年12月1日,周世觉率部返回根据地途中,到达金寨长岭境内的长山冲,并夜宿长山冲,欲返回赤城熊家河苏区。长山冲四面环山,东西南北约有七八公里的平畈,比较富饶。此地,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豪绅,农民生活异常贫困。当日下午,红军没收了几户大地主的浮财和粮食。2日下午,敌第十一路军第75师第194旅387团尾追而来,并且当地黄英民团也参与截击, 那一晚,白军进到村子,把每家前后门堵死,以防村里人给红军通风报信,3日凌晨村民听到了第一声枪响。周世觉师长指挥部队装好粮食,进行了短暂休整,待命出发。3日凌晨3时左右,红军出发前往前畈,三路游击师任前卫,经过长冲口石墙附近时,天已经开始亮了,部队被很多敌人砍伐不久的大树挡住了道路。接着,敌人机枪、步枪一齐向红军进行射击。周世觉命令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开文指挥2连进行阻击,他率其余部队向西侧山进行突围。在敌人猛烈追击和密集的火力情况下,部队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游击师一团团长李云汉等营、连、排干部大部分伤亡。部队只好且战且走,上午10时到达乌凤沟,当时的乌凤沟大树参天,从山下一般看不到山上埋伏敌人,加之又遇到地方民团黄英的阻击。红军几次奋起冲锋均遭敌军击退后,终因地形不利,红军腹背受敌,随后红军即集结在一个土地庙周围固守,寻找机会突围。在突围战斗中,周世觉师长亲临战斗一线。他一会用伤亡同志步枪进行射击,一会儿接过战士的轻机枪扫射。这样,他成为敌人集中射击目标。先是帽子中弹落下,后来右肩负伤,最后头部中弹而英勇牺牲,最后只有近200名红军突围。
部队突围后,灭绝人性的敌人对红军重伤员一个也不放过,一一补枪打死,并惨无人道的将他们的耳朵割下来,向上级报功请赏,据说一只耳朵可以领取一块银元,据当时村民留下来的口述,当时路上到处是尸体,并且红军战士们尸体基本都残缺不全,战斗结束以后的乌凤沟,水都被染红了。
突围部队一部分向熊家河转移,另一部分当晚与三路游击师会合,还有少数同志奔向龙门冲和洪家大山根据地。红军部队会合后,三路游击师有130多人,红82师110多人,整个部队损失了三分之二,由之前的800余人牺牲了近600人。部队作整编后,三路游击师师长高开文率队转移到赤城苏区找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建国以后金寨籍参加过乌凤沟突围的老红军便有陈祥、朱国栋、吴明山等人。
时年14岁的长岭村民郑学才在战斗结束以后亲眼目睹了战斗的惨状,在战斗结束的第三天晚上,郑学才的父亲郑长林与几位村民冒着被敌人报复的危险,悄悄地把烈士的遗体掩埋在乌凤沟四周山上,由于遗体散落各地,因此就近安葬地红军墓地也为好几处,最后总共埋了400多具尸体,有男的,有女的,在不知道名字情况下都被集中掩埋。而郑长林、郑学才都接替为乌凤沟红军烈士墓守墓,如今到了第三代郑以清和第四代郑为栋,提起三代人几十年年守护红军墓的初衷,当年老实巴交的郑以清没能说出所以然,他只知道,这是已过世老父亲郑学才的毕生愿望和事业,如今,很自然地成为自己的事业,并且还将在儿子、孙子辈中永远传承。 事实上,对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无名英烈,让他们不被遗忘才是最重要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白色恐怖的战争年代,郑学才就坚持为红军英烈们祭奠、扫墓。白天人多嘴杂,郑学才就选在清明和春节晚上,偷偷上山在英烈埋骨处摆上祭品、烧点纸钱。新中国成立后,30多岁的郑学才自己开采、搬运石头,用了将近两年时间,把大大小小20多个烈士坟堆砌成简易石头墓。郑学才白天种庄稼,晚上义务守墓。每逢清明、冬至、春节等节气,郑学才都会带着家人来祭拜。每逢下大雨,他会不顾危险赶来维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郑学才和家人对红军墓地多次进行修缮并且将分散的红军墓地集中起来。
长山冲红军墓
2000年后,身体每况愈下的郑学才被开饭店的孙子郑为栋接到山下镇上居住,郑以清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烈士墓的专职“守墓人”。
2002年,在郑家组织动员下,长岭乡长山冲村乌凤沟村民组男女老少齐上阵,挖土抬石,义务为烈士们修缮了一个主墓,建起祭祀台,栽上了青松翠柏,其中在获悉长岭乡长山冲红军烈士墓地得到很好保护时,金寨籍洪学智将军饱含深情地题写了“红军烈士墓”寄回家乡,随后长山冲树起了“红军烈士墓”石刻碑。
洪学智题写的红军烈士墓
郑学才因病去世后,为完成他的遗愿,儿子郑以清和孙子郑为栋在2004年完成了另一处红军烈士墓的建造。
郑家几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红军墓,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郑家影响下,红军墓成为长岭周边群众心目中的“圣地”,经常有人自发前来祭拜。尤其清明节,乡里及周边乡镇的学生会成批上山凭吊先烈扫墓,甚至外县外省也有人前来凭吊红军先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