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作风,代代传承
世上没有哪支军队生来便威名远扬,都有逐步成长的过程和脱颖而出的契机。“潍县团”能位列全军10个英雄团之一,威震敌胆,名耀千秋,主要在于其有两大过硬的作风。一是作为老八路,有无坚不摧的战斗作风;二是作为子弟兵,有遵纪爱民的优良作风。
首先,要论打仗勇猛,9纵进攻能力勇冠华野全军,老13团、14团,犹以能打恶仗闻名,而“潍县团”前身就是1939年6月以掖县3区海防大队、黄县县大队、掖县独立营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第14团, 俗称老14团。
潍县战役中,“潍县团”前赴后继,无人退缩。据参加过此役的高圣轩老人回忆说,24日傍晚,他看到79团2营突破口两侧,到处都是烈士的遗体,足有200多人,景像终生难忘。他还看到作为加强营的79团3营,全营800人,打完仗,连炊事员、马夫算上,剩下不到200人。而这些倒下的战士,全都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为了给乡亲报仇,为了人民的解放,冲锋向前,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从接过荣誉战旗的那一刻起,无坚不摧的大无畏精神就始终伴随着“潍县团”。1948年初冬淮海战役,“潍县团”追击国民党第63军至宿迁,敌人在堰头镇利用10米多宽的壕沟布防,密集火力封锁。一营冒着炮火架设浮桥,浮桥不稳,2连一排3班10人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用身躯支撑,架起一座“人桥”,保证了部队通过浮桥,全歼国民党一个军。《十人桥》英雄事迹至此蜚声全国。
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里,“潍县团”冒着严寒合围新兴里之敌,正面阻敌,异常惨烈,没有一人后退,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
1991年“人桥班”10名同志参加“91·9”演习,荣立集体2等功,为“潍县团”旗帜增添了新的光彩。
其次,要说爱民深切,9纵部队基层官兵大多为胶东子弟,与根据地人民有着天然的血肉相连情感。他们忘不了,10多万乡亲们推着小车、抬着担架来支前。忘不了在遭受摧残后,节衣缩食的老乡不惜毁家纡难,把最后一口饭留给亲人解放军。忘不了南、北张氏两村2000多人齐聚祖上墓地,望着60余亩数百年留存下来遮天蔽日的高大松树,王氏家族无论长幼,齐刷刷举起手臂:“献出松林,打下潍县!”这片潍北一带远近闻名一向视为圣地的、国民党军队也畏惧未敢轻动的张氏墓田大松树,随即变做了几千立方米木柴,被乡亲们运往部队驻地。父老乡亲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怒和对子弟兵的无条件支持,就是“潍县团”无穷勇气和无限力量的深邃源泉。从接过荣誉战旗的那一刻起,忠于人民的子弟兵精神亦始终伴随着“潍县团”。上世纪60年代,“潍县团”卫生队指导员王正桂,作为全军学雷锋标兵受到了周总理亲切接见;70年代,修理所志愿兵田行成被授予“雷锋式战士”荣誉称号;90年代,涌现出“全国第2届十大杰出青年”卫生队军医李志军等典型。87年赴老山轮战期间,纪律严明,军地关系相当良好。新一代“潍县团”官兵,用行动不断续写着遵纪爱民新的篇章。
伟大战斗造就伟大的军队,特殊基因孕育特殊的情怀。“潍县团”过硬作风锤炼出的部队精神,被“潍县团”传人代代相承,任岁月长河涤荡冲刷,无论编制体制、任务性质如何调整变化,这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始终光华闪耀,动能强劲,释放不竭。
1993年9月3日,“潍县团”首任老团长彭辉将军与世长辞,骨灰撒在了“潍县团”血战过的山东潍坊,追随1432名牺牲战友而去,实现了其未能同日战死,但求同穴长眠的生前遗愿。历史翻过了新的一页,45年前为解放潍县牺牲和战斗过的英烈们已永载史册,世代留在了潍县和全国人民心中。
(参与创作者:高金业 叶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