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阜平县麻棚村
位置:村内大队部小广场已经竖立了“晋察冀红色报人纪念碑”。广场附近路旁设立寻路展示牌。
碑文:正面为邓拓“晋察冀军区成立一周年”诗词手迹。背面:麻棚村,《晋察冀日报》社旧址。老一辈革命家邓拓、胡开明、马建民、陈春森等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当年“模范根据地”红色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党政军多个机关部门曾在麻棚村驻足,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1946年—1948年,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社在这里办报,长达一年半之久。期间邓社长及全体红色报人与麻棚村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及感情,邓社长在为党的宣传工作日夜操劳的同时,并多方面引导我村党支部开展工作。《晋察冀日报》将党的方针、政策及前线各战场的胜利捷报汇集成铅字,传送到解放区的每一个角落及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手中,激发了全体军民的战斗意志,发挥了宣传鼓励全国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奋力战斗,无私奉献的文旗、笔剑的重要作用,迎来了新中国诞生的胜利曙光。
麻棚村村民为了追忆当年的战斗历程,及对邓拓等前辈的深情怀念,特立此碑,既表达全村村民的心愿,又可激励全体村民发扬前辈的革命意志。为我村的发展和建设共同努力,使我村早日踏上和谐文明的康庄大道。
麻棚村党支部、村委会
二00八年十一月八日立
周边景点:村内仍保留有报社驻扎旧址三排房。距离马兰村5.6公里。
交通食宿:交通便利,无食宿条件。
16、阜平县栗元庄
位置:村口207国道旁竖立寻路展示牌、诗碑。
寻路纪念地-栗园庄历史简介: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八路军解放了张家口,由晋察冀日报社组织成立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并立即开始播音。一年多后,国民党背信弃义发动内战,1946年10月侵占张家口,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随我军政机关撤出,转移至阜平县栗元庄重新建台,更名为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1947年1月1日电台开始试播,直至1948年5月并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前夕,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随党中央机关进入北京,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现在,栗元庄还可以看到当年晋察冀新华广播电台在胭脂河边修建的水力发电站遗址、播音小路、山顶的播音室遗址和在村里驻扎过的老院落。
诗碑碑文:邓拓“中秋”诗一首,描述1947年秋季从察南回阜平途中抵达栗园庄的心情:春去秋来几月圆?中秋又见月如盘。西风一马无余物,秋色满怀到栗园。
周边景点:距离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9.3公里。
交通食宿:交通方便,村内无食宿条件。
17、平山县里庄
位置:在人民日报创刊旧址门外竖立寻路展示牌。
寻路纪念地-里庄历史简介: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此地发表《终刊启示》,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从1937年12月11日《抗敌报》创刊,1940年11月7日改称《晋察冀日报》至终刊,报社在华北大地坚强地战斗了10年6个月,出版了2854期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誉为“民族的号筒”,是党密切联系边区群众得力的战斗思想武器。
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