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贤良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家境较好,父亲在姥桥中街先开一杂货铺,后改开米行(解放后为姥桥街西饭店,位于原姥桥中心小学东南50米),当时经济状况不错。邓贤良读书学习条件较好,先在姥桥读书,后转到和县公立小学,初中到芜湖萃文中学就读,被学生选为学生会代表。1922年春,邓贤良随其表兄彭基相到北京,被录取在大同中学高中二年级学习。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后,邓贤良在彭基相、张叔明(即张亮)两人介绍参加了国民党组织。在北京读书期间,邓贤良先后参加苏联公使加拉罕在北大第三院举办的演讲会、参加李大钊、鲁迅等在北大第二院组织的纪念日本共产党首领《红旗报》发起人大杉荣氏逝世周年会和在北大第三院举办的徐谦追悼会。受到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思想引领,觉悟有所提高,倾向马克思主义。
1925年前,邓贤良在北京读书时,受早期中国青年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和陈独秀等革命人士影响,他思想进步,追求革命。读书之余,想方设法寻找进步书籍和杂志来看。如《新青年》《新潮》《生活》《觉悟》和苏联翻译过来的许多小册子以及鲁迅、郭沫若等撰写的文艺作品。由于邓贤良从进步报刊和书籍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吸取新理念,接受思想洗礼,提升认识和觉悟,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6年暑假期间,邓贤良经中共党员李筠仙介绍入党。邓贤良是和县较早入党的,更是姥桥最早的中共党员。
邓贤良入党后,思想觉悟提高了,组织观念更强了,他服从党组织安排,多次参加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和斗争。并在李筠仙帮助指导下,回到姥桥镇兴办平民学校和夜校。邓贤良从姥桥福音堂牧师葛文钧手中租借礼堂和校具,约了两个同学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学期终了,得到李筠仙赏识。李又指示他们,购买一架轻便电影放映机,到各乡各镇放映,进行民众教育,借此广泛接触民众,为以后做好民运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贤良在入党早期,思想坚定,积极主动为党工作,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党以后在姥桥开展民运工作打下了基础,赢得领导好评。
五、中共和县支部成立的历史意义
和县支部存在时间并不长,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是地方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前奏。通过统揽和县党史,我们认为 和县党支部的成立为和县播下了革命火种,像一座灯塔照亮后来者的革命之路,从此,马鞍山一江两岸的热土上,党的活动再没有中断过。中共和县支部的成立,使和县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县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共和县支部的成立可以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开展革命工作。在县域内可以有组织的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开展革命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向上,踊跃参加革命,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中共和县支部是在大革命时期,马鞍山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工作面广、影响力大,其历史意义深远而重大。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全党深入学习党史,是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党史学习教育同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刻汲取历史经验,全面掌握实践要求,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②《中国共产党和县地方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P35—36。 ③《中国共产党和县地方史》,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