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20年8月5日电(陈步峰)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被称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作为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穿越时空仍然使人们觉得听不够唱不够,而且每唱听一次,都会使您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长征组歌》之所以55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震惊中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长征,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故事和他的历史地位。
开国领袖毛泽东讲: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每当想到长征,就自然想到毛泽东对长征的高度评价: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就想到了并吟唱毛泽东那大气磅礴的壮丽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组歌》之所以55年来经久不衰,是因为那长盛不衰激荡人心永远激励我们奋进拼搏长征不止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艰苦卓越的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红军的大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创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为: 一是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二是灵活机智、顽强拼搏的精神;三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是勇往直前、无坚不催的精神;五是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 。这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组歌》这整部作品是用伟大的长征精神铸造而成的,是浓缩的精华,是展示长征精神的精品,所以它才能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经典就是在这种艺术力量的打造下成了经典。大合唱本是舶来品,来到中国后有些水土不服,群众对它也不太感兴趣。特别是战士们反映:“大合唱是一堵墙,看也没得看,听也听不清。”而《长征组歌》以全新的形式,首先拆掉了这堵墙。它让全体演员穿上红军服装,并且有动作、有造型、有情节、有人物,再加上幻灯,声光电布景的配合,一下子就把观众拉进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氛围中,再通过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感情,观众随着台上的悲壮场面而落泪,伴着台上的胜利时刻而欢呼。唱的人和听的人融为了一个整体,使它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因此,我们说《长征组歌》不但是一部成功的音乐经典,也是对大合唱这种形式的一次大胆创新。正如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对《长征组歌》的评价那样:“这是革命的大合唱,是大合唱的革命!”《长征组歌》诞生半个世纪以来,演出了1千余场,每次演出都像是首演,常演常新,久演不衰。它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永载中国音乐史册。《长征组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必将世世代代传唱下去,让长征精神永世长存。
(年近7旬的老兵、快板书第三代传人赵玉杰表演快板书《长征》)
《长征组歌》之所以55年来经久不衰,离不开创作者的使命担当满腔真情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他们创作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高雅与通俗的完美组合的经典作品。
《长征组歌》的词作者肖华参加长征时才十八岁,过草地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任总政治部主任。1964年4月,肖华同志患肝炎到杭州疗养。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往往夜里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激情和泪水湿透了纸背。为了创作《长征组歌》,肖华同志在杭州西湖畔的一座小楼里,反复学习毛主席关于长征的论述,研读了古今中外的诗词歌赋,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体重减轻了好多斤。几个月后终于写出了《长征组歌》初稿,又反复征求意见,于1964年11月中旬基本定稿。选取长征中的十二个典型事件含泪创作完成《长征组诗》, 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战争虽然十分残酷但在萧华笔下,我们看到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浪漫主义激情,通过艺术加工,长征中12个真实的典型事件更加鲜活灵动形象逼真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创作完成后,萧华将军邀请了战友文工团的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诃、遇秋,选取其中十首进行谱曲汇成了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 “作曲家提到了‘毛主席用兵妙如神’,‘妙’字可不好唱萧华当时就改成‘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经典的词句就诞生了。”
1965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三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北京人民剧场成功举行首场演出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55年间,众多音乐家和全国军民一遍遍唱响这首红色经典。每唱一次都是心潮澎湃肃然起敬。
《长征组歌》的传承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其中有一位特殊的成员对每一位歌唱家来说都意义非凡,他就是被亲切称为《长征组歌》“总导演”的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不仅指导了《长征组歌》首演还参与歌曲创作、排练、审查和公演,甚至亲自安排合唱队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前苏联演出努力把长征精神传扬到国外。这首经典也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期望长征精神把无数音乐人凝聚在一起多年来,老战友合唱团带着《长征组歌》走遍了学校、工厂、军队、社区演出近千场对大家来说,把原滋原味的《长征组歌》永远传唱下去是彼此共同的心愿。
《长征组歌》走过了 55 年,艺术家们唱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更是一段要镌刻在每个人心中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当下我们也面对着许许多多的挑战,虽然时代已经大有不同,但《长征组歌》中唱响的革命精神并没有随时间远去,它时刻指引着我们坚守心中的理想与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逾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为民族复兴中国梦助力增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