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燕江红旗》37页《小陶战斗》一文介绍,1934年8月6日至22日,红一军团主力驻扎石峰、垇头、牛益、马洪、苦竹、东坑、生卿、大窠、留山和寨中村矮岭一带,自8月12日起先后在石峰村的衙岭、白粉山和寨中村的石莲山、矮岭一带发生激战,其中,8月12日上午在石峰村白粉山战斗和8月18日至21日的石莲山、矮岭战斗,敌我伤亡分别达到300人和500人。发生于石峰村白粉山的战斗为遭遇战,行进于石峰和美坂之间的红军一个连,在途经石峰村与美坂村交界处的白粉山一带时,遇上了白军的埋伏,红军伤亡惨重,交火后,双方都派出了增援人员,战斗从上午9时许开始,直至下午3时左右结束,历史记载的伤亡人数为敌我双方各300人。党史资料记载的红一军团主力包括了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和红一军团补充师(少共国际师)。其中,发生于石峰村衙岭的活捉敌营长战斗,还被1934年8月20日第227期第2版《红色中华》报道,全文如下:
我福建游击队又击溃白军两团
本月12日,敌约两个团向石坊(永安西南)我游击部队进攻,我游击部队与敌激战约三、四小时,结果敌被我军全部击溃,敌四十九团第一营营长梁振文被我活捉,并俘连排以下20余人,缴长短枪20余枝。(十三日电)
此外,老红军《林伟日记》和《赵镕日记》也记载了红九军团护送北上抗日先遣队过闽江后,返回时,曾在石峰村宿营。红军独立第九团政委方方(野草)绘制的岩连宁永边区根据地示意图中的红九团活动范围也包括了石峰村。
以上仅仅是相关资料记载,在石峰村驻扎过的红军队伍,究竟这些红军标语是谁留下?请看党史专家怎么说——
党史专家:石峰村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2006年2月19日,《海峡都市报》记者方传柳、王志浩等驱车来到石峰村拍摄红军标语,并采访见过红军的老人管辉彩、管灶隆、冯秀银和当地党史研究爱好者黄诚增。2月21日,《海峡都市报》以《永安石峰村:永远红色的记忆》为题,大版面报道了石峰村的红军标语,全文如下:
永安石峰村:永远的红色记忆
《海峡都市报》记者方传柳王浩志
通讯员管其乾黄光棉
“欢迎被迫加入大刀会民团的工农群众回家耕田营业!”“白军士兵要抗日反帝,就要到苏维埃政权底下来!”……
近日,有读者致电本报新闻热线0591-87095110称,在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发现抗战时期红军留下的原创标语。这些标语,随着岁月冲刷,墨迹正渐渐淡去。
19日,当记者驱车6小时,来到这个偏远的山村,随着九旬老人清晰的记忆,看着那些留在古厝剥落的白墙上的标语时,我们似乎又一次感受到那个红色年代的血与火!
留在白灰墙上的记忆
位于永安市西南方向50公里处的小陶镇,毗邻龙岩新罗区、连城县及漳平市。据《永安市志》介绍,小陶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共苏区边缘的重要游击区。石峰村是距离小陶镇11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
在村北侧一间废弃的古厝里,古厝主人管南兴老人介绍,古厝是300年前的祖上留下来的。十多条用墨水写成的标语,依稀留在古厝的白灰墙上,仔细端详,可以看清大部分标语内容。其中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福建”,“打倒法西斯,反对国民党”,“打倒出卖华北给日本帝国主义的国民党”……
在另一间还住着人的古厝里,记者见到更多更清晰完整的标语,如“打倒屠杀工农群众的国民党军阀”,“工农群众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古厝主人管辉彩告诉记者,1956年,南京林学院有几位师生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还特地赶到他家,给这些标语拍了照,“后来房子的几处墙壁破了,我们也不敢去粉刷!”
除了这两座老厝,记者在石峰村内还发现另外两座留有标语的古厝,留在白灰墙上的标语有上百条,所有标语的落款均为“红军”,部分标语末尾可以看到“1934年”的字样。
“我家住过红军连长”
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记者,石峰村四周环山,易守难攻,在1934年前后,曾有大量路过的红军在此宿营,其中包括寻淮洲、粟裕等人领导的红军第七军团(后称抗日先遣队)及红军第九军团,标语就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今年81岁的村民管灶龙回忆,9岁那年的农历六月,他第一次看到红军来到石峰村。
“他们来了不久后,就在管氏祖厝后山的一块空地上演出,唱一些‘哆啦哆,嗦啦嗦’的歌。”此外管大爷还记得摆在草地上的五六十支步枪,还有十来门大炮,“炮筒有卷起来的谷席那么粗!”
而今年已是90岁老人的冯秀银,对于那一段历史,有着更清晰的记忆,“村里当时到处是红军,他们大部分住在老乡家里。”那年冯秀银18岁,她的家里就住着一个左眼有眼疾的连长。“他们睡在地上,许多战士来找我补衣服,一个接一个的,穿得很破。”
因为村民的陈年谷子都吃完了,战士们只能从田里收割刚刚成熟的稻谷,来不及晒干,就放在锅里炒一炒吃,“红军从来没白吃老百姓的谷子,每次都会给苏区发行的粮票。”冯秀银说,红军大概在村子里呆了6天,就离开了,之后又有几拨红军相继经过石峰村。
据石峰村的部分老人们回忆,红军在附近停留的一段时间里,在村里主要做三件事,一是镇压村里的一些劣绅和地头蛇;二是没收地主们的粮食,分给村民;三是宣传穷人翻身闹革命的道理。
一天里的两次战役
永安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燕江红旗》里,有多处关于小陶镇战役的记录,其中,规模比较大的有1933年7月下旬,彭德怀、滕代远率1万东方军,追击敌军到小陶,歼敌一个团。
曾采访过黄火青(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战时任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涂通今(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原洪九军团军医)等老红军的黄成增,参与编写《燕江红旗》。
据黄成增介绍,发生在石峰村附近的战役,是1933年8月12日,距离石峰村2公里和5公里左右的“白粉山战役”和“石峰峡衙岭战役”。这两场发生在同一天里的战争,十分惨烈,红军全歼敌军一个营,活捉了敌营长,但也伤亡300多人。
一名党史研究者眼中的标语
根据标语中出现“抗日先遣队”的字样,黄成增断定,这些标语是红九军团护送红七军团到达樟湖板,准备渡过闽江攻打福州前,原路返回永安石峰村时留下的。因为“抗日先遣队”称号,是红七军团过了闽江攻打福州时才提出的。
记者了解到,永安石峰村大面积的标语,已引起省级党史研究部门的兴趣。
(本稿发表于2006年2月21日《海峡都市报》A12版)
5、2006年2月21日《海峡都市报》A12版《省委党史专家红军标语应好好保护》
在《海峡都市报》2月21日的报道中,针对标语中出现“抗日先遣队”的字样,党史研究爱好者黄成增断定,这些标语是红九军团护送红七军团到达樟湖板,准备渡过闽江攻打福州前,原路返回永安石峰村时留下的。因为“抗日先遣队”称号,是红七军团过了闽江攻打福州时才提出的。而在2月22日的后续报道中说:“省委党史研究室宣编处处长刘云刚告诉记者,永安石峰村的标语,是中国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革命时期,派出第一支抗日先遣队,途经永安时留下的重要证据”。这是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专家根据《海峡都市报》记者方传柳、王志浩拍摄的照片和见闻,作出的判断。具体如后:
省委党史专家红军标语应好好保护
《海峡都市报》记者方传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