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20世纪50年代动工兴建,蜚声中外;60年代探索改建,初见成效;70年代试验发电;80年代加强管理,发挥综合效益。
经过1964年至1978年间由中国自己的力量实施的两次改建,三门峡水利枢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获得成功。泄流排沙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上解决了库区泥沙严重淤积问题,有效地保存了水库的库容,在确保下游防洪安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保证了下游凌期安全,并利用凌期蓄水为下游春灌调泄了流量。如今,历史上屡遭旱灾的下游两岸连年丰收,成为粮棉生产基地,稻麦飘香,绿树成行,一派兴旺景象。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创造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利设施的成功经验,并被国内外许多重大水利工程所借鉴。从三门峡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改建直到管理运用的实践表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和现在采用的运行方式是成功的。
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兴建,一些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如工程局机械修配厂等)陆续兴起。为了解决生活供应上的问题,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为了运输的方便,修筑了道路,同时兴办了公共福利事业与卫生、文化娱乐等各类服务场所。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取消了三门峡工区,成立了三门峡市。从此,这里平地起高楼,荒原建工厂,全市自然面貌、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大大改变,商业网点遍布全市,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科学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的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良好,发挥着防洪、防凌、蓄水、调沙、灌溉、发电、减淤、供水、航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综合效益。今天来看,这个综合效益是巨大的。库区及周边水域辽阔、湿地广阔、绿树成荫。由于生态良好、物种丰富,每年冬季,白天鹅的到来为三门峡引来了举世关注的目光,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三门峡观赏白天鹅,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给三门峡带来了“天鹅之城”的美誉。
今天的三门峡市以崭新的面貌崛起在黄河之滨,经过60年的建设,以昂扬的姿态矗立在豫西大地,被誉为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
2014年,国务院批复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黄河金三角三省四市(“三省”即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四市”即三门峡市、运城市、临汾市、渭南市)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交流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区域联动发展,由此形成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三省四市人民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良好局面。
对于习仲勋同志提出加强文物保护的要求,三门峡市一直非常重视。1984年,将首次发掘保留下来的M1727号车马坑原地原状建起虢国车马坑陈列馆;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2000年,在第二次发掘的虢国墓地遗址上建成专题性博物馆——虢国博物馆。
滔滔黄河水,砥柱铭功勋。
6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习仲勋同志对三门峡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对三门峡城市建设的关心和重视,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队伍的重视和关怀,对三门峡改革开放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三门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展望未来,全市人民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发力“三次创业”,持续改善民生,把对习仲勋同志深深的思念、深切的缅怀和无比的敬仰化作前进的强大动力,在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本文策划:江山、张兰印、孙光华、詹光辉)
参考文献
三门峡水库运用经验总结项目组编:《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研究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王化云:《我的治河实践》,黄河水利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革命史资料(8)》,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名人传记》杂志,1999年第1期 《习仲勋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习仲勋传》(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杨庆安,龙毓骞,缪凤举主编:《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与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贾福海,夏其发主编:《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查史》,地质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