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这声“天问”,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发出的。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来到长沙。 这年秋天,重游故地橘子洲,面对奔腾不息的湘江,毛泽东胸怀激荡,浮想联翩,思考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革命豪情喷薄而出,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在长沙经历了叱咤风云,如火如茶的峥嵘岁月;度过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橘子洲是青年时期毛泽东在长沙最为喜爱的活动场所。 他或,独自屹立洲头,指点江山……或,携来百侣同游,求索真理……或,倘祥于橙黄橘绿中,激扬文字……或,遨游在波峰波谷间,击水中流!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全词景中寓情,情中含景。刚健遒劲,情采飞扬。理想,胸襟,气度和磅礴的气势,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不知疲倦地求索。 “独立寒秋”,青年毛泽东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浪遏飞舟”,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于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力透纸背……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 “林” “江” “舸” “鹰” “鱼”,大自然中的“万类”,在“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悠悠时空、茫茫大地,涵盖人类历史、现实斗争的大问题,体现了青年时期毛泽东关乎时代、社会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着他对民族、对祖国的命运的灼热关注和苦苦求索。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人们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对橘子洲情有独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每次到湖南,只要时间允许他都要重游橘子洲。 有时在橘子洲头前的湘江中游泳,有时直接从湘江中登岸橘子洲,有时从湘江大桥乘车到橘子洲上。 有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橘子洲至少有8次情缘。
洲以人传,诗壮名城。 几十年南征北战,几十年运筹帷幄,几十年血雨腥风,几十年含辛茹苦。 当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改变了一个时代,改写了一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如今,毛泽东的这声“天问”,有了翔实的答案!
(本文参考了有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