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歌堂”的主要特征:(一)程序完整,由迎灯—开声—起歌堂—骂媒人—讨压箱—送灯几部分构成。(二)歌词特征,“坐歌堂”所唱嫁歌歌词大多为七言,多采用二二三结构,表现手法多用赋、比、兴。如:天上大星对小星,对到今夜好银灯。大姐银灯一路走,二姐银灯一路行。少数歌词采用长短句。如:八月桂花开,九月菊花黄,桂花落地姐离娘,新姐出绣房。(三)衬词特征,“婚嫁歌”所唱嫁歌,常用虚词或代词作衬词,如:手(啊)拿扇(那个)儿五(啊)打排,六(啊)亲姊(啊)妹请(啊)出来。你(啊)是大(那个)姐上(啊)头坐,你(啊)是表(啊)姐两(啊)边排。(四)语言特征,“坐歌堂”所唱嫁歌使用语言极其通俗,有的极近口语,极具乡土气息,极具表现力。如:黄荆棍棍倒垮皮,你那歌儿不稀奇。我屋里还有三甑篓,对头还有三肚皮。又如:天上飞的是雁鹅,地下走的是媒婆。马起一张牛肉脸,翘起一双大脚板。(五)音乐旋律特征
“坐歌堂”所唱嫁歌都属小调类,曲式结构大都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但不同内容的歌词,节奏有变化。其唱腔悲切哀怨,极具感染力。
“坐歌堂”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坐歌堂”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伴生物。它能从多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更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特别是农村妇女)生活状况的一面镜子。是极具价值的传统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川东特点的“坐歌堂”,是川东社会历史的重要载体,是记录川东社会发展的典籍,是了解、研究川东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妇女地位、表演艺术、民间语言、民间音乐的重要依据。“坐歌堂”的还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坐歌堂”显示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赋、比、兴手法使用娴熟,极具形象感;曲调舒缓有致、张弛有度、上口易唱、表现力强;几近口语化的歌词,易记上口、既生动可感又充满浓烈的泥土气息;演唱形式多样,交替运用,错落有致;歌曲或哀惋、或诙谐、或忧怨、或深情,使人感情跌宕起伏,极富感染力。
华蓥市从2002年开始,该市文体局、文化馆多次派出专业人员,深入农村,了解、调查“婚嫁歌”这一民俗的历史和现状。从现在世的老人口中,尽力录下、记下有关“坐歌堂”的相关资料。把搜集的录音、笔录资料进行整理,现已搜集“坐歌堂”所唱各类嫁歌近200余首。市文化馆2007年又组织人员,把“坐歌堂”这一民俗按原生态的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在本市及广安市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和领导的高度评价。
2006年,华蓥市政府拨专款10万元收集创作了“坐歌堂”,并且把它搬上了舞台。该市从2006年起,每年拨专款5万元用于发掘、抢救、保护“坐歌堂”这一传统民俗项目,使“坐歌堂”这一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光大。2007年3月,“婚嫁歌”(坐歌堂)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