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故事,有的出现在各种版本的口述历史中,有的还写进了正规的史籍里,但是在此之前,人们从未看到过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关联的任何实物。因此,当欧米嘎表、羊毛衫、枕头、砚台、沙发等一件件毛泽东遗物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怎么能不让人感到远逝历史的律动呢?沉寂不言的遗物在这里与鲜活生动的回忆文字交会,与远逝的历史风云交汇,最终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历史图画和历史场景。
从遗物见真精神
众所周知,一个人喜欢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不仅仅是个人习惯、个人特点和个人喜好,而且应该折射出价值诉求、道德诉求、人格情操、精神风范。(无怪乎,在当今这个物质已较为丰富的和平时代,当一部分人甚至部分党的领导干部抛弃朴素节俭的民族美德,追求吃好、穿好、住好、乐好的“快乐人生”时,胡锦涛总书记毅然告诫全党全国人民:生活作风不是小事!在一般人看来,有了地位有了权力有了金钱,没有理由不好好地享受生活,追求吃穿住娱甚至包养情人并不丑陋也不为过。)毛泽东这位高权重人物生前的日常生活,当然反映了他的生活特点、生活习惯、生活追求,但更体现了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品格,重视理想信念,重视精神追求的优秀品格和伟大情操。从一件件普通的遗物上,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数的毛泽东情操、毛泽东精神来。我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接触这些遗物,在整理、挖掘、研究过程中,对于遗物所折射出的无数精神有了日益深刻的印象。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
一是人民领袖那种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在一些人看来,地位高了,权力大了,听从使唤的人也多了,工作应该轻松一些。因此,每天除了发号施令和选择时机对下属工作进行检查、表扬或批评外,其它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来好好享受权力、品味生活。于是乎,饭厅、歌厅、澡厅、麻将厅也就成了他们日常工作的场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据说当今有不少领导干部,级别尽管在不断上升,可是从来没有亲自写过一份报告、一篇讲话稿,而是由秘书人员甚至从各个部门抽调的专门小组代劳了。与毛泽东相比,这些人无论在职务上,还是权力上都要小上许多,可是毛泽东从来都是勤奋敬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楷模。据说江泽民同志有感于秘书写稿的现实,在告别总书记一职后曾专程到有关部门认真查看过毛泽东当年写下的各种手稿,亲眼目睹之后,惊讶于这位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工作作风和精神。毛泽东亲笔起草的报告和讲话稿当然属于遗物的范畴,而其它生活遗物中也有不少与工作密切关联的实证材料。比如说,他用过的一盏台灯,曾经因为通霄不灭,长时间照明而过热起火。丰泽园“火警”的故事出现在很多版本的著述中,令人感叹不已。
二是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的廉洁精神。毛泽东遗物中有几个私人证件。对于一般来说,有点奇怪:今天的大官,连名片都不需要了,还要什么私人证件?殊不知,这是毛泽东反对特殊化的表达。在他的坚持下,工作人员为他办理了中南海出入证(持枪证)、北京医院诊疗证等证件。他希望借此表明自己不做中南海特殊居民的决心。小女儿李讷生病用过一次诊疗证,他认为是搞了特殊化,对工作人员大发雷霆。儿女亲属求学或参加工作,他从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名字大开方便之门。因此,他的儿女中没有一个姓毛,而是改姓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用过的化名----李德胜。外家表亲们希望他能在子弟上学求职方面有所帮助,他不断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和亲友: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席,不是毛家、杨家和文家的主席,他的亲友一定要完全和众人一样,通过努力工作,有所表现而取得党和人民的信任。
三是节俭朴素的艰苦奋斗精神。对一般人而言,地位、权力最终应该带来酒色财气,带来物质上的充实和享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但毛泽东不然,一生勤于节俭、奋斗和进取,反对安逸、浪费和奢侈。1920年元旦新民学会会员长沙聚会时,他反对熊谨玎消费主义观点,公开表明了自己的生活观,说:人的一生,有足够的食品饱肚,足够的房子居住,足够的衣服保暖,就满足了。这就是“备”。过了,就是一种奢侈,“害”就因此侵来。因此,毛泽东一生从来不怕物质上的困难,面对艰苦的生活,始终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自己,告诫和鞭策全党。当革命行将胜利之际,面对进城后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他告诫全党: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建国后,生活条件一天天好起来,他除了担心国富民强的速度太慢外,还对党员干部可能贪图安逸的思想回弹充满忧虑,并带头在生活上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工作上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斗志和精神。他常说的一句话,既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也体现出一种坚忍向上的精神。他说:没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容易做到;有条件讲究时不讲究,这个难于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于做到的事!
四是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毛泽东年轻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更没有出国留洋。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时,许多新文化运动的头面人物不大愿意与他说话。在瑞金山洞隐居时,在延安窑洞思考时,那些喝过洋墨水、马列著作倒背如流的许多同志一直嘲笑他的“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台湾的国民党、大洋彼岸的政客甚至苏东阵营里的许多同志,不敢相信一个乡下来的师范生最终能管理好这么大一个国家。也许正是这些压力的存在(当然,更多的是对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神圣使命感),使得毛泽东一生与读书相伴,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发扬钉子“挤”和“钻”的精神,为丰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以至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祖国大江南北的藏书库中,都曾留下过他索书读书的故事。他死后若干年后,中央档案馆清理他的个人藏书,惊奇地发现:其个人藏书超过了10万册,一部二十四史,洋洋洒洒3000余万字,他竟然在27年国家领导任上通读了一篇,其中有的篇章还不止读过一篇。这一点,即使对于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许多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也未必能够做到,遑论一些“日理万机”的政治家们?!与毛泽东相对照,我们这些子孙后学,应该感到惭愧,应该觉得汗颜!
毛泽东遗物所体现出的精神当然远不止这些。其见人见史见精神上的丰富内涵,尤其是思想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和研究。令人可喜的是,毛泽东遗物的价值和意义正在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刘云山同志在接触这些遗物后感叹地说: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一本《走进毛泽东遗物馆》的图书,人们正在竞相传阅,一部《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电视文献记录片,人们正在竞相收看。毛泽东遗物,正渐渐走近亿万人们的视野,毛泽东精神将不断丰富、不断升华、不断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