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了,那里到处杂草丛生,还有遍地的垃圾!”一位民工大声告诉我们。
3月3日,记者试图探寻抗战时期有炸不死之誉的“重庆之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在沙坪坝区土塆遍寻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在沙滨路一个废弃的厂房中发现了它。
虎头岩下巍然挺立近70年
“沙坪坝下土塆6号”,当记者前去寻找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台旧址时,手里只有它的这个地址。在土塆街道转悠半天,一连问了10多人,都没人听说周围还有国民党时期的电台遗址存在。随后记者顺着嘉陵路走向沙滨路,终于找到一位知情者,“它应该在原来的牛奶厂区里,单独一幢,你一去就看得到。”
两分钟的车程后,昔日的“精神堡垒”终于出现在记者眼前。这是一栋高约10米的青砖灰瓦平房,平房下是抗战时期用条石砌成的防御工事,建筑立面斑驳苍老,最右侧还有两个一大一小的拱形门。工事顶部还有若干个通风口,每个口间隔约1米,结构紧凑。
这座“精神堡垒”在虎头岩下已经矗立了近70年。因为地处隐蔽,它在抗战时期成为远东惟一的短波电台,中国的不屈之声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传到全世界。当时,还有曾经目睹日军侵华暴行的日本友人,在这里向侵华日军广播:“日军同胞们,别错洒了热血,你们的敌人不在隔海的这里……”当时日军多次将其列为轰炸的重点目标,但都未能成功,侵华日军无奈地称此电台为“重庆之蛙”。
遍地都是杂草和垃圾
曾经的“重庆之蛙”如今已经人去楼空。当记者试图接近它时,发现没膝的杂草和大量的生活垃圾早已将它包围。当地务工的一位姓李的民工带着记者,踩着瓦砾和杂草,终于到达了它的跟前。一扇拱门出现在我们面前,拱门依然结实牢靠,只有斑驳的墙体,无声地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岁月。
在民工的帮助下,我们打着电筒进入建筑内。30多平方米的建筑内别有洞天,不过遍地都是被遗弃很多年的生活垃圾。房屋内,每面墙体上都有通风窗连接着通风口,屋内还有当年修建的暗道,只能容一个人侧身而过,暗道内已被砖封死。
这位姓李的民工兄弟说,这里曾经是牛奶厂的职工宿舍,后来厂子搬走后,就废弃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最近时常有人前来看稀奇,他才晓得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竟然有如此传奇的历史背景。
或将消失的“精神堡垒”
“老板已经把地买了,可能快要拆掉了。”他说,原来在附近还有碉堡、岗亭,现在就只剩这栋小平房了。“现在整个厂区暂时作为建筑用料的堆放地,要不了多久,这块地就要开发了。”不过,也有当地人说,这座“精神堡垒”即将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希望能够有人来保护修缮它。”在厂区守门的一名工人说,日军的炸弹都没炸垮它,如果就这样拆了,那就太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