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就要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李国安委员仍在反复翻看他今年的提案《关于引雅济疆济黄的再次建议》。所谓”再次”,准确地说是第四次。
这位有着49年军龄的少将,被中国人所熟知就是因为他的“寻水故事”——曾任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的李国安多年带领官兵转战大漠戈壁,为边疆军民打井500多眼,被誉为“军中水神”。而人们并不了解的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国安多年来不断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选题同样与“水”有关。
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夕,记者对李国安委员进行了专访,话题自然还是离不开他那份对“水”的痴情。
李国安的电脑里保存着他在调研时与维吾尔族老人孩子的合影。“水对新疆人民太重要了!如果新疆全区水源丰富,能增加2到3亿亩耕地。”今年64岁的李国安把人生中的47个年头留给了内蒙古大草原,他深知,不止在内蒙古、新疆,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长期面临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深刻影响着当地民生。
不久前,李国安在北京见到了一位从西藏来的老朋友——拉萨甘丹寺管委会主任索朗平措。一位将军和一位活佛相识相熟,也还是因为“水”。
坐落在拉萨以东40公里处、达孜县境内海拔3800米的旺古尔山和贡巴山的山坳至山顶处的甘丹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祖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寺庙里日常生活的四五百僧侣要到山下的拉萨河去取水,需要走上几十里的山路。
2004年8月,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团赴西藏考察,了解到甘丹寺饮水困难,“寻水”经验丰富的李国安自然更是义不容辞。他和考察团几位工作人员开始了对甘丹寺的实地考察,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上进行了细致查勘,详细了解了寺院所处的地形条件和其他有关情况,测量了相关数据,采集了水样标本,提出了工程建设的建议方案。李国安回忆说,在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士的重视和支持下,解决西藏部分寺庙吃水困难的资金很快发放到位,问题得到了高效解决。
“2008年,我们再次赴藏调研时,甘丹寺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条柏油路代替了过去的盘山土路,金碧辉煌的大殿更加巍峨壮丽,寺庙的厨房、卫生间都用上了自来水。”李国安在日记里记录了当时重回故地的见闻:“僧侣们自发把哈达缠绕在水龙头上,用特有的方式致谢。”
李国安说,那一刻,他感到了幸福。但是,这次听索朗平措说起冬季的高寒冰冻还是使吃水遇到一些问题。于是,他又开始计划再赴西藏了。
和水结缘,“打井人”李国安与边疆人民结下了深厚情缘,而全国政协委员的角色与责任,让他还想把水的文章作得更深,他的眼界因此变得更宽。
“日本新潟出产的稻米以高山雪水灌溉,每公斤价格达到75元人民币,欧洲出产的阿尔卑斯山雪水一瓶250毫升可以卖到几十元人民币。”李国安说,中国雅鲁藏布江流淌着大量优质的高原雪水,仍没有得到利用,每年流出国境近1400亿立方米。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国家,但却有着大面积的缺水地区和数量巨大的缺水人口。如何更科学地利用水资源,尤其是如何解决水资源分布极为不均的问题,是李国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提出,沿着青藏铁路修一条引水渠,将雅鲁藏布江水很小的一部分引入新疆和黄河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