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2010年开始,80后就集体奔三了。毕业两年,身边同龄的朋友同学有不少已陆续结婚了,只是现在嫁的人,大多并不是当初在学校里海誓山盟、一个馒头就着一份咸菜‘共食’都能吃出甜蜜的那一位。旧时的义无反顾,早就在社会的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了。只有我和他还在坚持。从大一到现在六年的感情,我们一起经历过校园里最纯粹无瑕的爱情,相互扶持着度过刚进社会成为‘面霸’的时期,一起分享拿到第一份工资的喜悦。我知道走到这一步,我们的感情已经比较成熟了,而他也想要给我一个家。结婚这件事第一次被我们提上了日程。而提到结婚,自然就会想到买房。我们也未能免俗。房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房价高不可攀,我们这两年的存款,连个首付都不够,这房子肯定是没法买了。那这婚到底是结还是不结呢?”正在徘徊中,“喜乐与我”无意中正好看到了《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当时播的是“与杨开慧共用的文件箱”这一集,而正是这一集改变了“喜乐与我”对婚姻的看法。
“喜乐与我”说,原来毛主席当年也是“裸婚”。片子中说,结婚那天,一没有花轿,二不置嫁妆,三不用媒妁之言,就是杨开慧自己收拾了一点简单行李,喊了辆人力车,就这样嫁给了毛泽东。看到这里的时候,比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放在今天,杨开慧也算是书香门第,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大小姐了,而当时毛泽东正处于穷困之际,但是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毛泽东,选择了忠于爱情,选择了裸婚也要嫁给爱的人。其实哪个女孩子不希望风风光光地出嫁,但比风风光光出嫁更珍贵的,应该是在对的时刻,把握住那个对的人,这一点,杨开慧做到了。杨开慧去世多年后,毛泽东在诗中将她喻为‘骄杨’,并回答章士钊先生——‘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但是在我看来,杨开慧除了是为革命牺牲,更是为了爱至死不渝。正如许多年前,她在日记中写下的:‘从此我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喜乐与我”和她的男友都没想到,一部纪录片,会在他们于感情的十字路口徘徊之际,帮他们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只要我们一人拿出4元5角,带着户口本到婚姻登记处,明天我就会成为他的新娘,哪怕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不度蜜月、没有婚戒。亲爱的,我要嫁给你,这件事十万火急。”
90后——
过去是崇拜,现在觉得离我们很近
人物:张靖(19岁,在校大学生)
采访情景:19岁的张靖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毛泽东那个年代对90后的张靖这一代孩子来说,的确已经很远。 90后的他们个性张扬,崇尚自我。她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年轻人不喜欢被束缚,不喜欢被强迫,他们接受的是有感觉、有信服力量的人或事物。但是观看《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后,她这样表达着自己的观后感——过去对他,我们是崇拜,现在觉得他离我们很近。
“以前听到毛泽东的名字,脑袋里只浮现出一个英雄的伟大形象。现在看了《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后,我感受很深。毛泽东的形象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一个可爱可敬的人,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一个为了老百姓无私无畏的人,一个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而拼搏的人,一个时时刻刻为国家民族着想的人。”张靖说,“纪录片中,毛泽东那件缝了73个补丁的睡衣和儿子的衣物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再如,‘单腿眼镜 ’和一大堆‘英语单词卡片’引出的毛泽东读书的细节和晚年坚持学习英语的故事,伟人的学习精神足以令今天的每一个人奉为楷模和榜样。”张靖说,在如今很多人都在喊着“娱乐至死”的年代,愿更多一些如《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这样的优秀作品,引领新一代自觉地在伟人风范中吸取精神营养,促进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