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毛主席当年也是‘裸婚’的,主席都‘裸婚’,我们为什么不敢……”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和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出品,长沙电视台等联合摄制的二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继去年底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6周年之际于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重庆卫视、湖南经视等电视台相继播出后,22日起又通过长沙电视台新闻频道三集连播、《长沙晚报》分集刊出解说词、星辰在线推出相关视频等多种方式与大家见面了,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各大门户网站引起热议。而“好看”、“深受感动和教育”是大家观看《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后给出了一致评价。
40、50后——
现在的人喊毛泽东,但我仍习惯叫毛主席
人物:李准(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影视评论家)
采访情景: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的李准在《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北京研讨会上说,这部纪录片自己每一集都认真地看了,并且每一集都认真做了很多归纳,毛泽东这个历史伟人太伟大了,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不但可以看得更清楚,而且不断地会对他有新的发现,这个纪录片就是对毛泽东的人格、情怀的一次新的发现。
李准写过关于毛泽东的书,编辑过200多万字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对毛泽东有很多了解。他说:“如今这个年代,对于主席,很多人习惯称他为‘毛泽东’,我已过了70岁了,让我直接叫‘毛泽东’,我不习惯,我还是习惯叫‘毛主席’。”
把毛泽东还原成普通人的他是怎样一个人?这个片子每一集都在回答这个答案。在“家庭开支账本”这一集里面讲到:毛泽东住在中南海是要出房租的,甚至水电、煤气、取暖、家具样样要交钱,总额占到工资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也许出乎一般人的想象吧?而在公务活动中喝杯茶,毛泽东也得私人付钱,为什么要这样做?毛泽东生前生活管理员、69岁的吴连登回忆说:“因为主席讲了,我们这国家不缺我一个人吃的、一个人喝的、一个人花的,如果说我要随便吃了、花了、用了、拿了,部长也可以,省长也可以,县长村长都可以,这个国家就没法治理了。”
李准说,这个片子通过很多小事情表现出毛泽东在艰苦朴素的生活当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态度。“我在看片子过程当中想到一句话——共产党人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再多的话都不如共产党宣言里面这句话简洁、犀利。”
60后——
主席遗风发人深思,净化人的心灵
人物:谭旭(市文化局副局长,45岁)
采访情景:联系到谭旭的时候,他正在开会,听说是要谈谈《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观后感,他立马来了兴趣。他说,现在长沙新闻频道正在播,自己也在看,等这个片子播完了,自己想再去弄套碟回来,再完整系统地看一遍。
看到现在,谭旭说,“儿子的衣物”、“皮拖鞋”还有主席的73个补丁的睡衣让他很感动。“这个作品艺术眼光非常独到,它独辟蹊径,以小见大,从遗物出发,不拔高,不说教,体现了人性的光辉、人情的温暖、人本的理念。从毛泽东的持枪证可以看到一代伟人儒将的风采;从毛岸英的遗物、李讷书签看到了毛泽东的情操……这部片子可贵、感人,发人深思、净化人的心灵,让我们过目不忘,把这样一个伟人诠释成一个普通人,还原的毛泽东变成一个更可信、更可尊重的人,这样一个毛泽东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当中展示了伟人宽广的胸怀。这里面很多是真情,但是更多的是率性;里面有很多的小气,也有很多慷慨;里面有很多随意,也有巨大的威严;这里面有爱操心的家长的琐碎,也有更多的严格要求,发自内心的亲人一般的关怀、关照。”
80后——
毛主席也“裸婚”,我们为什么不敢?
人物:“喜乐与我”(网名)(25岁,从事文字工作)
采访情景:与“喜乐与我”相遇是在天涯社区的“情感天地”论坛。25岁的“喜乐与我”说自己是一个毕业才两年的大学生。与男朋友谈了6年恋爱之后,如今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一穷二白的他们正徘徊在“这婚到底是结还是不结”中。恰好看到了《毛泽东遗物的故事》 “与杨开慧共用的文件箱”这一集,让他们深感意外,并且帮他们做了一个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