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初的一天晚上,岳德荣看电视时,偶然间看到央视少儿频道播放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正在播放有关毛岸英的内容,电视画面里多次出现毛新宇。这更坚定了岳德荣进京汇报的想法。
一试之下得以成行
“当时,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曾(凡祥)首长帮助联系进京去见毛新宇的,没想到还真成了!”1月中旬,岳德荣通过手机短信,向曾凡祥告知自己的打算。时间不长,曾凡祥的手机短信就回复过来:“可以,具体时间另告知。” 收到这条短信,岳德荣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等待的过程既充满期望,又令人煎熬。一晃儿半个多月过去,还是音信皆无,岳德荣默默揣摩着:“要么不见,要么出差——只有这两种可能。2月4日这天,岳德荣收到曾凡祥的短信:“校长,8日可见。” 2月7日晚,岳德荣与另一名老师一道,乘坐丹东——北京的K28次列车,于8日上午正点抵达北京。9:30,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见到曾凡祥。“曾首长告诉我,毛(新宇)首长到武汉参加一个捐赠活动,昨晚刚回来。原定是今天晚上见面,可毛首长知道你们已买了晚上的返程票后,把(见面的)时间改在上午……”听了这番话,岳德荣在感动的同时,也“认识”了毛新宇的平易近人。 “他的确是出差了,不是不想见我!”从北京回来后的一个晚上,岳德荣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看到了毛新宇在武汉参加捐赠活动的新闻报道。
“我期待着到丹东”
“伟人的后代,一点架子都没有!”众所周知,毛新宇是毛泽东的嫡孙,毛岸青(毛岸英弟弟)与邵华之子,现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华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 “我一米七五,他个头比我高。”走进那普普通通的客厅,看到身穿灰色夹克衫、谈吐和蔼、平易近人的毛新宇,岳德荣此前的顾虑和紧张瞬间消失,彼此之间开始了“唠嗑式”的谈话。 岳德荣在简要汇报了毛岸英学校创办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后,拿出特意带来的学校制作的电视短片《永远的怀念》。随着音乐的响起和画面的出现,毛新宇的神情开始激动起来。当看到毛岸英渡过鸭绿江奔赴战场的镜头时,毛新宇冲着儿子大声说道:“东东,快来,看你大爷爷在朝鲜战场上!”虽然儿子没有做出积极回应,但这一细节深深刻在岳德荣的脑海里,“那只是一个6岁的孩子,他懂什么!”除了儿子外,1970年出生的毛新宇还有一个两岁半的女儿。令人称奇的是,毛东东与毛泽东同天生日,都是12月26日。 “伯父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一样,他们为了世界和平,为了祖国安宁,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特别敬佩和怀念他们……感谢宽甸县委、县政府用创办毛岸英学校这样的方式纪念伯父!”对学校创办毛岸英生平业绩陈列馆并以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弘扬英烈精神,用岸英精神激励孩子发奋学习的做法,毛新宇大加赞赏,并肯定了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所取得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