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毛泽东的嫡孙家,小学校长岳德荣感受到了伟人后代的朴实和平易。
能够到毛泽东的嫡孙毛新宇家做客并面谈,对岳德荣的一生而言,注定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校长,岳德荣之所以有这样的机缘,源于一所以英雄命名的乡村小学——位于宽甸长甸镇河口村的毛岸英学校。 在北国边陲,在鸭绿江畔,这种缅怀先烈、传承先烈遗志的独特方式,凝聚了毛岸英烈士妻子和侄子的目光,他们也因此对这片土地多了一份牵念。3月15日下午,在桃树的环抱下,望着近在咫尺的鸭绿江水和一江之隔的异国山峦,岳德荣讲述了毛岸英学校与毛岸青亲友的渊源。
一个非常普通的家
2010年2月8日上午约10时,岳德荣在赵南起上将的秘书曾凡祥带领下,走进北京毛新宇的家。 在一处山坡下,灰色的铁皮大门、铺着灰色地砖的院落、几株树木、一栋别墅式平房,跟我们常见的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人家没有太大分别。步入客厅,只有20多平方米的地方,摆放着红色的布艺沙发已有些陈旧;一个小男孩正趴在茶几上,用铅笔练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几个字;地板上堆放着一些玩具——这就是毛新宇的家。眼前的情景,与岳德荣此前脑海里勾画的N种想象相去甚远。 岳德荣又仔细打量,才发现毛新宇家用的竟然是一台34英寸的显像管彩色电视机和一台普普通通的DVD影碟机。这个家最显眼的,是电视机背后的墙上,那里挂着一幅很大的山水国画。“这个家太普通了!这样的摆设,在我们身边随随便便就能见到……”
进京汇报是发展所需
岳德荣此行的目的,是向毛新宇汇报毛岸英学校建校以来的运行情况,以及准备扩建毛岸英生平业绩陈列馆的想法。 毛岸英学校落户宽甸,可谓偶然。2000年,宽甸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准备把长甸镇上河口、河口和下河口3个村的村小学合并,县领导为此到省里汇报。就在省里的时候,这名县领导听说湖南要建毛岸英小学的消息后,灵机一动:河口是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渡江的地方,为何不在这里建一所毛岸英学校? 之后不久,县领导专程赶到北京,就建学校一事征求毛岸英妻子刘思齐的意见。因为不知道河口的具体情况,刘思齐虽然没有当场表态,但答应到河口看一看。同年10月份,刘思齐来到河口实地考察,初步同意创办毛岸英学校。此后,宽甸全力推进此项目,并于2001年10月19日奠基开工,刘思齐再次来到丹东,亲手挖下第一锹土。 2003年12月11日,学校落成后不久,1976年起就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16年学校领导职务的岳德荣,被调到毛岸英学校任校长。“担任这个校长,压力很大——不但要抓好教育质量,还要办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个窗口,要对得起英雄的名字!”面对一栋教学楼、极不完善的教学设施和外环境,学校上下为改变落后的面貌倾注心血。2004年春天后,随着来自全国的捐助逐渐涌入,这所村小的硬件得以快速完善,达到乡镇中心校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居全县前列。 因为地处旅游景区,来自各地的游客常常在毛岸英学校止步,并主动要求到学校参观,加之一次偶然的触动,加速了学校建设毛岸英纪念馆的想法——那是2004年4月份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没有回家的岳德荣在办公室里,看到操南方口音的一家三口来到校门口。当父亲指着校园里的毛岸英雕像问儿子“你知道毛岸英是谁吗?”时,儿子回答道:“我不知道毛岸英是谁,我知道毛阿敏是谁。”于是, 2005年10月15日,学校腾出两间教室,毛岸英生平业绩陈列馆正式建成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年接待学生和游客万余人。不过,陈列馆开放后,又有矛盾凸显出来——因为处于教学楼内,参观者与学生上课发生冲突,而且,接待能力也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学校萌生了扩建毛岸英生平业绩陈列馆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