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山陵申请世界遗产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平逝世。留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孙中山的遗嘱,让南京和辛亥革命世世代代血脉相连。
孙中山铜像的回归南京市中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南京式的中国”,即一个历史大都市的责任情怀,对民族价值观的坚守,对民众诉求的贴合。孙中山铜像回归了,同时,我们要把宏大的视野,集中到中山陵。明年是辛亥革命100年大庆,在百年大庆的前夕,我建议全面修缮辛亥革命的文物遗址,对南京而言,做好中山陵的维护工作,应该为“中山陵”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常有以下六个条件:
1.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2。可以表达人类观念的一个转变。
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见证。
4。是人类历史某个阶段的代表性建筑。
5。是人类传统寄居地的杰出范例。
6。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某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这个条件很特殊,前五项标准只需满足其中的一项即可,但第六项需要满足前五项中的一项,然后第六项作为一个补充项可以列进去。
孙中山陵是中国古典陵墓建筑的典范,第一项、第四项和第五项,都非常符合;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表达了中华民族从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观念转变,符合第二项;完全满足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
实际上,百年来,中山陵跨越了党派,跨越了意识形态,跨越了冷战铁幕,是民族大同、世界和解的一个契合点,下面是专门拜谒的主要人物:
1946年7月,蒋介石谒陵
1953年2月,毛泽东谒陵
1954年10月,赫鲁晓夫、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先后谒陵
1956年11月,朱德、李济深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织的中央谒陵团,在中山陵举行孙中山诞辰90周年谒陵仪式。苏联、蒙古、日本、缅甸、朝鲜、英国、加拿大等国代表团先后谒陵
1980年4月,华国锋谒陵
1983年5月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谒陵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谒陵
1987年7月15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谒陵
1989年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谒陵
2005年4月27日,连战谒陵
孙中山是现代中国的思想灵魂,是世界文明史的中国符号,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的铜像回归了,这说明,他离我们的民族和人心从来没有疏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