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府顺应民意,决定把孙中山先生铜像迁回到市中心广场。这是中山先生铜像阔别市中心10年之后,第一次历史性地回归。
南京市市中心广场曾经竖立过两尊中山先生的铜像,一个,质地为铜,由孙中山生前挚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铸,1942年移至新街口广场。“文革”期间被迁移到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二尊,质地为青铜,1996年,由南京市社会各界捐资建造。由于南京城市地铁建设,这尊铜像被从市中心迁离。2009年,南京市府向民间征求意见,全城居民力请市府迁回中山先生的铜像。10年前,孙中山铜像被市府迁离,如今,又被民心迎回。
历史大都市,要对历史有交待
南京市政府迁回孙中山铜像,是一个城市开发和传统保护协调成功的案例,近三十年来,改革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化改造,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力度,在大规模铺开,城市既定的传统古迹、标志性古建筑,都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三十年来,对文物古迹保护,两个最大的破坏源,一个是席卷全国文物大省的盗墓狂潮,另一个就是在大多数中心城市兴起的城市化改造。《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文物古迹和传统面临的危险之一,就是“蜕变加剧、大规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南京地铁项目就是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如果管理不当,就会成为造成文物保护的致命危险。
在我国,把具有悠久城市历史的地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古都”,我倒觉得这样的称号,并不能完全形容南京、西安这样的城市,应该称呼它们是“历史大都市”,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南京、西安始终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标本之一,”历史大都市“和”国际大都市”不同,担负着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独特的城市责任,南京这次回迁孙中山铜像,是对历史做出了负责任的交待。
为何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城市开发绝对不能触碰历史传统的底线,一座城市有“建筑地标”,也有“历史地标”,即具有标志性的特别重要的历史传统,必须得到无条件的保护。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从封建帝制变革为民主共和制度,这是“国体革命”,中国4000年的国家发展,只有两次“国体革命”,一次是秦汉时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从奴隶主义制变革为封建主义制,第二次,就是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国没有重蹈日本君主立宪的道路,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所以,百年来国共两党都把孙中山先生尊为“国父”,这个称号,在历史学和政治学常识匮乏的今天,很难被详尽的理解,一般地,领导变革力量,创立“新国体”之人,方为“国父”。孙中山创立民主共和的中国国体,是共和制国家的“国父”。
纪念孙中山,就是坚定当代中国的国家价值观。我们不能割裂和摒弃民国,更不能鄙视和轻蔑民国,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这么一段铭文: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是1911年以后,中国坚定不移的民族价值观,超越了意识形态,涵括了民族界限,孙中山,是这种价值观的思想化身。南京回迁中山铜像,尊于城市中心,并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怀念,更是对民族价值观的尊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