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入重庆的新民报 1938年1月15日,《新民报》由上海迁入重庆,报社在通远门落脚办公,欲在处于大变局焦点的重庆开创新局面。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众多报纸继而涌入重庆,据资料记载,《时事新报》、《南京晚报》、《中央日报》、《扫荡报》、《新华日报》、《大公报》、《益世报》等纷纷内迁。重庆报业最鼎盛之日,同时有23家报纸出版,12家通讯社争先发稿。而在瞬息万变的乱世之下,重庆《新民报》之作为可圈可点。
赵纯继、崔心一、方奈河等人先后在《新民报》重庆社担任总编辑,罗承烈、赵超构、张恨水、张慧剑、张友鸾等先后任主笔、副主笔,该报一直坚持抗日救国、为民立言的宗旨,获得读者及许多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支持和欢迎。报纸也看重迎合市民口味的社会新闻,版面编排及标题制作相当考究,办有特色副刊,1941年11月1日还增出重庆版晚刊,在读者和新闻界站稳脚跟。据重庆市志第10卷记载,1943年,《新民报》在成渝两地4版总发行量达10万份,已成为抗战大后方发行量最多的报纸。
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的副刊《西方夜谭》上,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刊登了毛泽东气吞山河的词作《沁园春·雪》,无异于给国民党投向一枚炸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山河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欠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新民报》编者配文对该词大加赞赏,称其“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新民报》的所做作为在重庆引起轩然大波,连《新华日报》也未曾想过《新民报》会首发毛泽东的词作。随后,业界数十家报纸跟进转载,并不断发表唱和之作。《新民报》报社负责人陈铭德、邓季惺虽因此而遭受国民党的一顿训斥、警告,但《新民报》仍义正言辞。
而今,重庆《新民报》旧址早已不在,但《新民报》之声名却留于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