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东北部。东邻福建宁化,南界福建长汀,北毗本省广昌。石城地处闽赣两省天然屏障武夷山脉的西侧,且四周山岭环绕,属丘陵低山类型地形。从东北至东南许多山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整个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状如撮斗。主河道琴江自北而南贯穿县中,支流遍布全县。沿河流有一串串葫芦状河谷盆地。面积1581.53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占89%。 石城是五代十国时期建置的千年古县,是客家人的早期聚集地与中转站之一,素有“闽粤通衢”之称。石城县此前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石城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发展林业、牧业有着优越的条件,是全省油茶主产区之一。过去横江重纸、石城白药享有盛誉。当代已发展成为赣州的白莲、烟叶(尤烤烟)主产地,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白莲之乡”和“中国烟叶之乡”。现辖5个镇,5个乡。 石城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温泉4处,犹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苏区时期,石城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县份。时曾分设为石城、太雷县。 一、城区城郊景点 太平天国幼天王囚室,位于县城桂花巷桂花屋。桂花屋是当时县城内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该屋占地1500平方米,有70余间,分三进,前、中、后厅,两侧是厢房。桂花屋系原石城巨富黄性存的私宅,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1864年竣工,因厅前院内有金桂、银桂而得名桂花屋。
太平天国后期的1864年6月,天王洪秀全逝世,军心不安、士无斗志。幼天王洪天贵尊洪天贵福登基于这种危难的时刻,加上清军不失时机的总攻,导致刚刚继位的幼天王洪天贵福仓促弃城突围,在干王洪仁玕等护送下,疲惫不堪地转战至江西石城广昌边境的木兰杨家牌,又遭清军突袭。在山野中躲藏了4天的幼天王,10月23日被清军捕获。幼天王被捕后,和被俘的干王洪仁玕、昭王黄文英、恤王洪仁政、尊王刘庆汉同关押在桂花巷内。幼天王被囚禁于桂花屋花厅。囚此时,侧室为幼天王卧室,花厅为供讯写自述之所。年仅16岁的幼天王在此关押的日子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壮志难酬的幼天王在囚室里写完了自传文章《洪福填自述》,并用毛笔在南白粉墙壁题诗:“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藉此抒发了悲壮而又压抑的情感。 桂花屋与太平天国有诸多巧合之处,时间巧合:该民居的修建至落成,与太平天国起义于1851年、终结于1864年时间一致;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地名巧合:太平天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 桂花屋虽然历经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岁月沧桑,其建筑屋的外部风貌和内部结构仍保持着原样。这座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群,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住宅建筑代表作,因为其曾作太平天国幼天王的囚室,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粤通衢,位于县城角头街,“闽粤通衢”是客家人中转、南迁的见证物,名闻海内外。镇武楼,旧称元帝阁,又称“闽粤通衢”,清代以前是石城旧城北关门楼,是古代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关口。其东连后稷庙,西靠琴阁寺,上建楼阁,下跨孔道。其为城垣外廓,系城防卫前哨。该楼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10年),门额上刻有“闽粤通衢”四个大字。镇武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城楼。楼内通长12米,有阁楼、瞭望窗,上下关联,气势雄壮。角头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长约2.5公里,宽2~3米。顺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三个街段,各街段都挖有古水井,供生活之用。角头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北方和中原客家人南迁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客商、车夫、挑夫等进了廓头古街都要落脚歇息,街内的古庙、古拱桥、古水井、古建筑处处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