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后面且同时建。塔基正六边形,边长5.8米,“八”字形18级水泥台阶至塔体。台阶两侧设水泥雕花栏杆,正西、东北、东南三面塔体亦有弧形雕花栏杆。塔体为三边形密檐砖塔,边长2米,外观6层;塔尖顶处是水泥塑红五星;塔体正面题名,多层面有图案装饰。 博生陵园,位于城区西蔚背岭上。坐西向东。陵园四周砖砌围墙,前面有宽2.3米砖砌花栏杆走廊,进大门有6级水泥台阶。红砖路面。陵园内分前后两部分建筑,前为赵博生塑像,高3米,朝墓面嵌汉白玉碑,竖刻“赵博生传略”;后为赵博生墓。圆顶,呈六边形,前面镶嵌墓碑,碑文:“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赵博生之墓,1933年1月立,1952年8月重修,1976年12月再修。”墓周围有砖砌护墙。 革命烈士公墓,位于城西郊刘坑大校场。坐西向东。20世纪50年代始建坨子岭。70年代迁此。铁制双开大门,水铌砖铺路,四周用红砖砌墙。墙内长200米,宽100米。进门是圆花圃;再是纪念塔,高8米;后是直径15米圆形墓地,沿边镶嵌80多块青石墓碑。内安放翠微峰战斗牺牲的烈士忠骨。周围种植青松。 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位于城北郊刘坑七里村。原为民宅“赖芳汉屋”。坐北朝南。青砖风火墙,青瓦覆盖。前后两栋,面阔三间,进深五间。1932年至1934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机关与李富春、蔡畅等驻此。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也位于七里村。原称“赖翠廷翁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上下两栋。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与曾山等驻此。 江西省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城北郊刘坑李园村。原民宅“新厅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上下两栋。1933年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省军区司令部与陈毅驻此。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水口塔,又名风水塔,因宁都素称“文乡诗国”,又称文风塔,座落在城区南梅江之滨。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知县莫应奎兴建的,塔身八面重檐,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塔顶被毁坏,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顾鉴于维修,优秀楼阁式砖塔。七层八面,双重出檐。高39米,底周长34.56米。内设石阶登上各层。如两人各由一路上,绝不会碰头,至极顶才可会面。内廊与塔心室相通。四方向设门,供游人登临远眺。底层外壁四门之首,按各自然方位镶嵌浮雕八卦图案。结构严谨,造型别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名胜大辞典》有载。水口塔南有佛都永宁寺殿堂。 永宁寺,位于县城南。其始建成于明朝万历年壬辰年间,初起名为永凝寺。寺东有碧波荡漾的梅江河,西临苍青翠绿的王屋山,北靠巍峨耸立的水口塔,南朝栩栩如生的龟山。建成寺前,相传寺东有旋涡翻腾的龙潭,潭成水灾。由此,邑人发起建成寺镇龙,确保平安。建成寺后,青龙受焰口法会的甘露水沐浴,改邪归正。从此,县城安然无恙。
永宁寺景色优美,已成为县城旅游名胜之一,也是庄严的佛教圣地。已建成有大殿、念佛堂、斋堂等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寺内常住人员50多人,坚持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过着晨钟暮鼓的净修生活。由于道风大振,誉靡海内外,因此香港、广州、南昌等地的水陆法会接锺而来。 曾灿墓,位于城区原县食品冷冻厂左侧。清代建。正东向。高2.5米,宽8米。正面立三青石碑,正中墓碑,左右墓铭。墓主为清代文学家。 魏兆凤墓,位于曾灿墓附近。明代建。墓主为当地名士,清初著名文学家魏禧父。保存尚好。 文庙,位于城区西覆船冈麓。宋以前原建城南门外,宋迁建此。历经改建、扩建,曾有大成殿、左右钟鼓楼、东西两庑、神厨库、台、阶墀、仪门、名宦祠、泮池、棂星门、屏墙、木枋、甬道、明伦堂、魁星阁等。尚存大成殿、露台、阶墀。大成殿,正东向,为重檐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四周出檐达1.45米。宋建筑风格,结构牢固,气势宏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