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镇人,得年四十四岁。仪卿,景县人,得年三十三岁。男子二,建章、建国;女子一,坤英。其懿行淑德,非一、二所能详,余特著其大者,以为世俗模楷。
新河庞炳勋敬题
中华民国三十年一月立石 为抗战英雄重新建墓立碑
父母墓葬有了下落,黄建国夫妇心中万分激动,于是马上和远在美国的哥哥黄建章和陕西的姐姐黄坤英联系。1990年10月3日,他们夫妇以及次子黄文煜,西安的姐姐和三外甥黄鸣祥一行五人风尘仆仆地赶到林县。第二天,他们即和郭德秀以及林县人大常委会王宏民等人到了合涧镇三羊村,在三羊村前池塘旁边见到墓碑,并请林县文化馆馆长张生一将碑文拓了下来。拓完碑文后,黄建国一行又去碑楼地址和葬地,并在当地找寻村民了解当年先父情况。
在原康乡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当年黄书勋养病期间曾服侍过他的村民尤信等人。据尤信老人回忆:“黄旅长在养病期间,对下属要求很严。一次侍卫随他出去,要吃山坡上柿子,黄旅长严加制止说:‘要吃到老百姓家去买,不能随便摘着吃。’黄旅长生活上很俭朴,对剩下的饭菜从来不让家人抛洒,以备下顿再吃。黄旅长服药只服中草药,喜爱剑术,每天早起都要在院子里练习。”文化馆馆长张生一先生的妻子说:“尽管当时部队也很艰苦,但是黄旅长还是将队伍省下来的食品给当地老百姓吃,当地许多老百姓包括我都吃过他的饭。”还有人讲黄旅长养病期间,晚上毛驴叫,父亲睡不好觉,他叫侍卫对邻舍百姓讲,请他们晚上把毛驴喂饱。
群众还回忆,黄旅长去世后,庞炳勋给他找墓地,最后在离原康乡二十多里外的合涧镇三羊村带顶山三郎洼,选中了此风水宝地。按当地人的讲法,此墓地在一个山凹里,上有玉皇庙,下有二郎庙,前面是一片平川,有大青河,远处对面是大青山。这块坟地是:头顶玉皇顶,脚踏大青山,左青龙,右白虎。庞炳勋全军给先父送葬队伍蜿蜒二十余里地,埋葬后在山下建有碑楼,每日八名士兵给先父守墓,一直到日寇再次打过来,墓碑仍保存完好。黄旅长病重期间,在原康乡西面柏尖山顶庙中石墙上有一首爱国诗,当灵柩被抬到山顶时,石工许贵把此诗刻在石墙之上。
诗曰:
登高一望遍腥云
善恶同难何人分
返转乾坤行大道
还我原来太平春
黄登高题庚辰年九九行知
黄建国向林县县委提出了为父亲重修墓地的要求。由于林县属于山地,著名的红旗渠就在林县,当地气候干燥,人多地少,为节省土地,当地老百姓没有为死去的亲人做坟堆的习惯,一般就平地下葬。所以,林县县委连夜向安阳地委和河南省委打报告,请求批准重新树立墓碑的用地。地委与省委马上批准了县委的报告。接到上级的批文,县里马不停蹄地开始了重修墓地的施工。
墓地、墓碑重修很陕完成了,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黄建国把新落成的墓地墓碑拍照留念,他紧紧握住了郭德秀、王宏民以及尤信老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感谢林县县委、政府为寻找先父的墓所做出的努力,感榭当地群众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保护先父的墓地、墓碑不受政治运动的冲击,而付出的心血和智慧。他说:“先父黄书勋去世那么多年,社会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先父当年的抗战功业仍被林县百姓传诵,历史证明了这么一个真理,无论是谁只要他为国家和民族做过一点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了他的,先父与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一样,他们的英雄伟绩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
2005年8月,由我会上报,黄建国作为抗战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