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集碑上的捐款,老邹不知耗去了多少岁月。
核心提示:邹光忠,一位74岁高龄的湖南“谷子地”,为实现父亲的遗愿,他千辛万苦,历经坎坷,终于成功修建烈士陵园。但由于现实的困难,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守,将陵园交给政府管理。
两位英雄的感召
1935年8月,邹光忠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一个农民家庭。
10岁那年的一个细雨纷飞的清明节,父亲邹培元带他去邻村扫墓。
来到两座杂草丛生的坟墓前时,父亲指着右边墓碑告诉他,这里葬着一位叫邹序龙的新化县农民运动领袖,左边安葬的是一位叫邹新藻的湘中地下共产党领导人。
后来,父亲将两位英雄的英勇事迹告诉了邹光忠。
1927年,邹序龙受毛泽东的派遣,来到家乡领导农民运动。这一年的10月6日,由于叛徒告密,邹序龙不幸被捕。敌人用铁丝穿透他的两锁骨和手心,牵游100多公里。他虽然脸色苍白,步履艰难,却大义凛然。最后,敌人用铡刀将他残忍杀害于新化城郊西门岭,悬首示众,牺牲时年仅22岁。
事后,邹培元冒死爬上城墙,偷取了英雄的首级,并和几位乡亲一起回到了家乡,含泪将其掩埋。
与邹序龙一样,邹新藻被抓后,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毫不惧怕。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监狱,敌人剥光他的衣服,惨无人道地进行严刑拷打。最后,敌人将他残酷地杀害于长沙的识字岭。之后,又是邹培元冒着枪林弹雨,将英雄的遗体背回老家新化安葬。
在两位英雄事迹的感召下,刚读完初中二年级的邹光忠毅然参军,历经抗美援朝等战役。后来,他担任某部团政工室干部。
1969年6月,在父亲邹培元生命弥留之际,他叮嘱儿子邹光忠说:“光忠,邹序龙、邹新藻烈士的事迹,还有一些流失在民间,你将来把它整理出来,再找政府,在烈士家乡修建一座纪念碑,以供后人对他们进行瞻仰。”
1983年,邹光忠从部队专业后,回到了湖南冷水江市,并担任该市有色地质246队纪委书记。当他拿着资料去找新化县有关部门反映时,县里一些领导委婉地告诉他,新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要花费几十万元建一座烈士纪念碑,十分困难,劝他放弃这个想法。
从新化县回来后,邹光忠异常沮丧,心灰意冷。可一想到父亲临终时的遗愿,他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决心自筹资金修建烈士纪念碑。
然而,高昂的修建费用却让邹光忠无可奈何。于是,邹光忠想到了收集废旧报刊挣钱。
一个人的战斗
邹光忠发现,冷水江的工厂多,废旧杂志报纸也多。为了积累更多的英雄资料,他利用周末时间到这些工厂的垃圾堆捡废旧书报,找到相关资料后就剪下来。
1994年12月,为了全力筹集资金修建烈士纪念碑,邹光忠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并迁到大女儿居住的湖南岳阳市定居。
到岳阳后,邹光忠发现当地的旧报纸更多,这可把老人乐坏了。每天一清早,他便提着大袋子出门找资料。有时饿了,他便在外面吃一碗素面或两个馒头。傍晚时分,他扛着满满一袋书报回家。那段日子里,邹光忠的脚底磨出了厚厚一层老茧。
由于体力不支,有时他一回到家里倒头便睡,可半夜总会惊醒。这时,他干脆伏案整理书稿。看到父亲如此执著,儿女们都被打动了,他们一下班就过来帮父亲收拾废旧报刊,进行剪辑。儿女们还想方设法为父亲买了一辆载重自行车,以方便他出门找资料。
1999年9月22日晚上8时许,邹光忠带着一大叠报纸骑车回家时,由于路面不好,他连人带车跌进一个大坑里。此时,一辆汽车急驰而来,竟从他身上碾过。幸好坑深,再加上袋子垫在身上,邹光忠才得以保住性命。在医院抢救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邹光忠还不忘他的废报纸,嗫嚅着说:“我的袋子,我的报纸……”
康复后,邹光忠又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开始了白天捡废品、晚上编书稿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