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守在村子东南西北四个险要路口的城墙城门,是祖先修砌用来抵御外族侵犯村寨的古迹,还是当时政府修砌用来防范匪患的遗迹?多年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人。1月15日,考古专家、州文物局副局长龙京沙经过实地考察后说:“初步断定,该村遗迹应是为抗击日蔻而修建的防御设施,属抗战遗迹。”
当日,龙京沙和州、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家庭村,实地考察该村境内现存的城墙和敌台。距该村3公里处的南门城墙建在海拔500余米的山坡边,城门口的一条羊肠小道通向村外,路两边均为百丈悬崖。城门虽已坍塌,但掩隐在灌木藤林中的青石墙依稀可见,有近100米,最高处达4米多,墙厚1米多,内墙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射眼。
龙京沙介绍,经初步考察,家庭村境内共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四段青石城墙、一个敌台(射碉),均建在地势险要处,易守难攻,应为军事防御设施。从南门城墙来看,其平铺砌法与苗疆边墙的竖铺砌法明显不同,内墙垛子为连体式,发生战争时,不易将肢体暴露于墙外,说明当时的武器威力较大,而明清和之前武器的射伤威力不大,所以判定此城墙应为晚期城墙。抗日战争时,国民党为了南京大撤退——迁都“陪都”重庆,派部队、调集民工修建湘川公路,其中矮寨路段于1937年竣工,而家庭村的西门城墙和敌台刚好与矮寨公路遥相对望,家庭村的城墙城门遗迹应与湘川公路修建的历史背景有关。
“我们村位于海拔700余米的台地上,离矮寨只有4公里山路,四周多为悬崖峭壁,东南西北各有一条陡峭的山路通往村里,站在西面高处,湘川公路矮寨路段就在眼底。”家庭村村支书秧顺干介绍,该村不但山高林密,且沃土较多,盛产稻米,如若发生战事,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小“大后方”。该村73岁的村民秧顺坤称,他曾听94岁的父亲秧兴秀讲过,该村城墙城门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工程由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张治中派出的一名军官负责,矮寨镇的岩科、洽比等村负责修建东门。矮寨镇补沙、寨阳乡补点等村负责修建南门,矮寨镇矮寨村、德夯村等村负责修建西门,矮寨镇家庭村、中黄村等村负责修建北门。修成后,城门均有三层楼高,比较壮观。
龙京沙认为,该村遗迹的具体修建时间和详细情况还有待考证,但他表示,该村遗迹比较珍贵,应要好好保护,“如果确认为抗战遗迹,那这是目前为止州内发现仅次后于矮寨公路的第二处抗战遗迹,也是全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