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母亲延安,我们回来了——老同志“重返延安”活动综述
2009-09-29 05:07:44
来源:新华社
作者:记者 赵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滚滚延河水,流淌着岁月歌声;巍巍宝塔山,诉说着往事情怀。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9月21日至24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组织了33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温延安精神,回顾战斗岁月,畅叙革命友情,了解老区发展。

  老同志是时代亲历者,见证了中国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老同志是历史教科书,承载着教育下一代铭记历史的重任;老同志是宝贵财富,让人们倍加珍视来之不易的今天。

  老同志重返延安,是对往昔的纪念,是对时代的缅怀,是对未来的激励。

  重返延安,追忆悠悠往事

  “眼望你壮丽的山河,我心潮澎湃忆当年……”这次重返延安的老同志平均年龄84岁,最大的97岁,大多是在离开延安60多年后第一次回来。多少年来,延安的一山一水,延安的一草一木,延安的父老乡亲,无不令他们魂牵梦绕。21日下午,当火车驶进延安站,耳边响起这首《回延安》,看到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群众,老同志们无不热泪盈眶。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这是老同志们最深切的共同感受。87岁的贺芳齐老人说:“知道要回延安后,我几个晚上睡不着,不得不吃安眠药。一到延安,我每天一觉到天亮,睡得那个香啊,因为我回家了。”

  92岁的高富有腿脚不便,家人都不愿意让他出远门。可是老人家执意要来,家人拗不过,老人最终成行。“再次回到延安,我的梦圆了,我此生无憾。”高富有坚定地说。

  重返延安,老战友们又见面,再次肩并肩走在一起;重返延安,老同学们又重逢,再次唱起共同唱过的歌。

  “你是二大队的赵芸非吗?我是冯国声,咱们是老同学啊。”在参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时,85岁的冯国声和86岁的赵芸非这两位抗日军政大学的同学,在分别60多年后相见了,他们不禁喜极而泣。

  在枣园,在杨家岭,在南泥湾,一幕幕革命往事重现脑海,一段段延安记忆再次上演。

  枣园朱德旧居前,冯国声想起了延安炮校的往事,“我记得延安炮校的开学典礼上,是朱老总给我们讲话。”从进入炮校以来,冯国声就跟大炮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炮兵,他随部队从东北打到海南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然后又进入宣化炮兵学院。冯国声说,是延安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枣园小礼堂前,82岁的刘德胜最难忘的是电影。这位战争年代在延安电影团工作过的老同志,念念不忘的是在小礼堂里放映的电影,那里还曾放过他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新中国成立后,刘德胜一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延安时的电影情结让他一生都在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人的一生会忘记很多东西,但延安和延安人民在我的脑子里永远挥之不去。”贺芳齐老人的话表达着老同志们对延安浓烈的眷恋之情。

  重返延安,再寻延安精神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伟大的延安精神在此孕育。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是夺取胜利的精神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向前;改革开放时期,延安精神依旧闪耀着光芒。

  21日,参加“重返延安”活动的老同志刚到延安,就与延安市的干部群众齐聚一堂,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科学发展”的座谈会。

  继承延安精神,年轻人充满蓬勃朝气;发扬延安精神,老同志依旧大有作为。

  “作为‘80后’,我们没有目睹过战火和硝烟,没有经历过‘小米加步枪’的艰难,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延安精神依旧在指引着我。”延安市青年张静说,“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辈流血流汗换来的,我们只有把感恩之心化作百倍的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今年77岁的刘春槐用掷地有声的话语说:“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但我们依然保持着革命斗争年代那么一股劲,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我们将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在宝塔山上,老同志们穿上老军装,戴上军功章,一齐举起右手,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用他们洪亮而高亢的声音表达着坚定的意志。领誓的王天保老人说:“我19岁入党,党龄有60多年了,今天重温入党誓词,让我再次感受到延安的伟大与延安精神的不朽。”

  在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看到曾经居住过的窑洞,老同志无不感叹延安精神的伟大。80岁的冯玉民说:“由于对延安充满了向往,我14岁就徒步从河北走到了延安,延安留下了我青少年时代最难忘的记忆,延安精神一直指引着我进步。”

  在南泥湾,老同志们追忆起大生产的岁月,边区军民当年不仅在这里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曾经的这些战士,用镢头和钢枪,与人民群众一道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85岁的李力说:“南泥湾精神体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今天,南泥湾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主办方表示,举办老同志“重返延安”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历程,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

  重返延安,喜看老区发展

  曾经的延安,黄土漫山,遍地废墟;今天的延安,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一下火车,老同志们的眼睛就不住地看,只想把现在的新延安瞧个遍。81岁的高智老人激动地说:“下了火车,坐上汽车,看到的尽是延安的变化,路宽了,楼高了,人也多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方阵二十八日凌晨天安门单独演练
·下一篇:特稿:朱德、刘亚楼后代参观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组图)
·永远的延安红色课堂
·特稿:纪念西安事变75周年座谈会暨延安精神传唱会《爱国颂》于12月12日在西安举行(组
·杨新铁、金苗:纪念西安事变75周年座谈会暨延安精神传唱会《爱国颂》于12月12日在西安
·徐向前历尽艰险回延安
·范银忠、万吉刚:徐向前历尽艰险回延安
·特稿:徐向前历尽艰险回延安
·特稿:最著名的毛泽东、黄炎培延安窑洞对: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组图)
·特稿:最著名的毛泽东、黄炎培延安窑洞对: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组图)
·张迪杰:最著名的毛泽东、黄炎培延安窑洞对: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组图)
·最著名的毛泽东、黄炎培延安窑洞对: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2012年迎新春诗歌四首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黄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杨文忠: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甘心田、吉卫红、张胜利、魏静:淮河源头红军花(组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从周总理处理“两件衬衣”看作风纯洁性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