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如意乡准备创办如意节能电器厂,乡领导慧眼识珠,挑选了彭果山当负责人。当时依靠贷款的10万元资金和农机站废弃的几间车间,购进了几台冲压设备,仅用三个月时间,新厂于1985年元月一日正式投产,从此老彭与如意节能电器厂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十年来,老彭凭借一股子干劲和火热的心使如意节能电器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旧低矮的农机站成了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和工厂车间,职工人数由30多人到150多人,固定资产由12万元发展到500万元,年产值从58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
2004年,企业改制潮流势不可挡。就在这一年,如意节能电器厂顺利进行了改制。也就在这一年,老彭筹资200多万元,买断了如意节能电器厂,更名为湘潭如意电机电器有限公司,从此,老彭从“厂长”变成了“董事长”。
改制后,公司在市场转型和产品技术升级上大做文章,公司研制生产的牵引变频调速电机,主要应用于矿山、隧道、城市轨道交通上,目前产品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发展前途广阔。为了赶超发展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老彭介绍,公司将准备与大型企业联手合作,研发生产“城市轨道电机”新产品,对产品进行提质改造,再一次提升产品技术含量。
“我很幸运,与我们的祖国同龄,与我们的祖国一起成长”。老彭激动地说。“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成长道路,企业的发展历程,都与共和国的曲折历史息息相关,我与我们的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刘湘利)
从最开始的小商铺到如今坐拥几个门面、从位于城镇边缘的小店到坐落在市中心的黄金旺铺,天天自选就像许多老商户的写照——
赵艳辉:我们和韶山一起发展繁荣
21年前,韶山市大坪乡的赵艳辉和丈夫在韶山乡竹鸡段开了家小商店。当他们点燃庆祝的鞭炮时,谁也没有料到今后的日子会过得这样红红火火。
“最开始就是因为穷,所以开始做生意,一步一步地就发展起来了。”面对记者的提问,赵艳辉的脸上满是自豪,“我们是和韶山市一起繁荣起来的!”
起步:赶上时代潮
“我们是1988年开的店子,就一个小门面,卖点小东西。”赵艳辉告诉记者,当时的韶山,有不少人都开始做起了生意,看着他们生活好起来,自己除了羡慕,也多了一份信心。
刚开始的日子,一家人吃住都挤在店子里。丈夫踩着单车进货,赵艳辉则带着两岁的女儿热情接待每一位客人。因为服务态度好、进货勤快,附近的居民都喜欢来这里买东西,小店很快积累了一些财产和人脉,赵艳辉一家的生活也渐渐有了改观。
“不止是我们家,当时很多人都做起了生意,街上各种店子都开张了。”赵艳辉回忆。
几年间,韶山个体商户由1984年的648家猛增到1469家,韶山商业浪潮卷面而来。
发展:单车变摩托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赵艳辉一家有了不少积蓄,心思活络的她动起了扩大规模的念头。“要把生意做大,生活才会更好,”赵艳辉和丈夫一商量,决定将商店从原来矮小的平房中搬了出来。
“门面大了,店子好看了,来的客人也就更多了”,新店子有两个门面大小,还有一个地下室。店子大了,生意也从零售做到了批发,为了进货和生活更方便,两夫妻咬咬牙将家里的旧单车换成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通过几年的努力,家里备置了彩电等家电,小日子越过越舒适。
与此同时,韶山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1993年开始,韶山加大了对城市建设的投资,随着市中心烈士陵园、火车站广场、迎宾路、车站路等工程的建成,韶山市“东城西景”的发展格局也渐渐成型。市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要舍得花钱,才能更好地赚钱”,对经商有了更深认识的赵艳辉,也把目光投到了这块即将发展起来的土地上。
飞跃:进军市中心
1997年,韶山金海商业城在火车站建成,“在市场内经营自开业之日起免税一年”的政策让赵艳辉觉得物超所值。次年,她的“天天自选商场”在金海临街的黄金位置开张,通过十余年的诚信经营和精打细算,如今已成坐拥5个门面的旺铺。
“刚搬到金海商业城里的时候,市中心还没有现在这么大气,不过那几条街和火车站广场在当时也相当气派了”,想起这些年的变化,赵艳辉觉得只有那句“敢教日月换新天”能够贴切地形容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在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据统计,在城市建设这一块,韶山市每年投资都在1个亿以上,城区面积也由原来的1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建设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住到了火车站附近——日月新村、天鹅小区等住宅小区,市中心居民密度明显增加,超市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赶上了好的机遇,只要自己努力就能致富!”如今,赵艳辉和范芳春在日月新村附近买了新房子,家里开上了小车,进货也有了专门司机和货车负责,夫妻俩由个体商户变成了大老板。 (黄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