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前的“五大书记”雕像。
核心提示
西柏坡,河北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终年静卧于太行深处,却始终与一个伟大的军事神话密不可分。
在这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人民解放军给国民党以军事上最沉重的打击。
大获全胜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既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军事斗争中最辉煌灿烂的一篇,也直接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军事基础,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命运和走向。
说它是神话,是因为走进西柏坡,这个北方山区的小村落展现给人们的不过是占地不到25亩的狭小区域,十几间低矮的平房,陈列着最简陋的桌椅和用具。人们不免好奇,缺乏现代通讯设备的指挥所如何洞悉三大战役瞬息万变的军情?指挥千军万马纵横搏杀的命令如何从这里发出?
人们想知道,60年前的西柏坡村民见证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这正是每年难以计数的人,从五湖四海来到西柏坡踏访的原因所在。
山村建“都”
西柏坡,通往中共中央旧址的小路路口,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两行大字:“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这句话是后来担任新中国国务院总理长达27年的周恩来,在1973年2月26日亲笔所书。
而在西柏坡革命纪念馆11个展室中,三大战役展室就占了4个。
王聚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会筹委会执行会长,教授):
指挥三大战役,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在西柏坡期间最主要、最集中的工作之一。三大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军事斗争中最辉煌灿烂的一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无论给予什么样的评价都不为过。
(一)历史的选择
这是一个普通的北方小山村,背后是绵延的太行山脉,村前,奔流不息的滹沱河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小村依山靠水,四周景色秀丽。
小村内一条小小的河沟,将村子分成南北两个部分。
“北边这一片,十几间民房隐藏在茂密的芦苇丛中,房顶上架起密密麻麻的天线。白天,这里忙忙碌碌,晚上,房间里电灯和油灯发出的灯光彻夜不息,手持电文的参谋们在其间来来往往不停穿梭。”虽然当年的西柏坡村因岗南水库的建设已卧于水中50年,今天人们看到的是搬迁后新房林立、颇具现代气息的村镇,但西柏坡村老人们的描述仍很容易将人们思绪拉回到60年前的西柏坡。
“从1948年5月26日开始,这样的情景整整持续了10个月。”上了年纪的人们还记得那一天,在西北战场完成了“不打败胡宗南不过黄河”誓言的毛泽东,与周恩来、任弼时一起,东渡黄河,辗转移驻西柏坡时的情景。
张志平(河北省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西柏坡研究专家):
历史选择了西柏坡。1948年上半年,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华北、华东、西北战场都已经展开反攻,取得节节胜利,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需要一个新的指挥所,进行更方便的靠前指挥运筹。
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前面是华北大平原,战略位置重要,方便指挥;当地群众基础好,利于工作;山村位置隐蔽,便于保密;当地物产丰富,有利物资供给……所有这一切条件叠加,遂使西柏坡成为党中央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必然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