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延安人早就忙开了。安塞腰鼓敲起来,陕北剪纸贴起来,陕北民歌唱起来……
“信天游”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1935年,延安人的日子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紧紧相连,革命的歌声至今飘过了74载岁月。
“1935年,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此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领导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谈及延安的光辉革命历程,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满心自豪。
歌声见证了这段历程。“在革命时期,虽然物质财富极度匮乏,但延安遍地是歌声,人们保持着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延安干部学院教授赵耀宏说。
他的论述得到亲历者的佐证。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政委陈辛火老人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只要看到大路上有队伍在行走,群众就要拍手欢迎唱歌,唱了一个又一个。有时道路两旁、山坡上下,歌声和着歌声,歌声引着歌声,汇成一片。”
伴随着歌声,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成为了中国革命的象征,也成为了歌唱的对象:“陕北是个好地方,滔滔延河水流长,青山环抱杨家岭,彩霞围绕枣园乡……崖畔上土窑洞住过咱党中央,抗日战争的大本营,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抚育了英雄万万千,就像那山丹丹遍地开放……”
伴随着歌声,《毛泽东选集》1—4卷159篇著述中有112篇出自陕北窑洞,毛泽东思想在这里走向成熟。彭真同志说过:“延安时期,经过整风,经过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经过党的七大,把六大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作了总结,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特别是干部的思想,形成了延安精神、延安作风。”《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等歌曲承载着人们对此的真挚情感。
伴随着歌声,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蓬勃展开,全面击毁了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的创造。优美动听的《南泥湾》记录下了359旅的非凡壮举,铿锵有力的《军民大生产》抒发着人们的满腔激情:“……自己动手嗬嗨,丰衣足食嗬嗨,加紧生产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嗉罗罗罗呔,为抗战呀么嗬嗨!”
如今,这些歌曲继续唱响延安各地。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简馆门前,民间老艺人刘爱国头戴白肚巾、腰缠红腰带,一身陕北老农的传统装束。见游客走来,他就亮起嗓子,唱起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南泥湾》,尽情而且忘我,末了还深情地说:“感谢你们来我的家乡,好好看看延安的大好河山,我们延安一定会辉煌!”
延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志旺说,延安市已要求每个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至少会20首内容健康的陕北民歌。
有关部门还担心此举会加重学生负担,但暑期在宝塔山前做义务小小解说员的延安职院附小五年级学生张子桐却不这么认为:“以前我没觉得延安怎么样,但通过学唱革命歌曲,学习延安的革命历史,我发现延安很伟大。”
同样嘹亮、高亢的陕北新民歌展望着美好的未来。“……一道道岭啊一条条沟,一声声信天游已不再唱那走西口。多少年的期盼多少代追求,年轻的高原人赶上了好年头……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神奇的西部追赶潮头竞风流……”《西部放歌》唱出了延安人迎来发展机遇的豪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