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湘鄂赣区域红色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推动,为合作提供内驱动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各级政府是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的最重要力量,形成了领导重视、各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根本经验。湘鄂赣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发展红色旅游最重要的主体,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见表1)。湘鄂赣为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各自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采取了一定的措施。2004年2月,湖南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通知》;2005年7月,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红色旅游的意见》,提出将以“13530”来规划红色旅游发展确定了红色旅游,即建设一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构建三大红色旅游主题板块,打造五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三十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还制订了《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05—2020)》。2006年12月,《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近期正积极编制《湖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2004年2月,为共同发展红色旅游,由赣率先发起,沪京闽冀粤陕六省(市)签署了《郑州宣言》,同年8月江西省旅游局出台了《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2006年10月出台了《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二)资源优势,为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革命旧址、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据统计,湖南红色旅游景点共有139个,其中14个五级资源、26个四级资源、32个三级资源 ,其中有毛泽东故居和纪念馆;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任弼时故居;罗荣桓故居;贺龙故居和纪念馆,是举世闻名的“领袖故里”。湖北有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主战场——大别山,在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湖北占三席,1955年至1965年授衔时,被授予了少将以上军衔的红安有61人,大悟37人,麻城26人,是全国著名的“将军故乡”。江西有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队的摇篮——南昌、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等等,是世界瞩目的“革命摇篮”。大别山、井冈山、韶山连接湘鄂赣,构成湘鄂赣区域红色旅游合作的主体。湘鄂赣绿色、古色、民俗等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见表3)。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应红色旅游类型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满足“红”与“绿”、“古”、“俗”等相结合的需要,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了基础。
表3 湘鄂赣绿色、古色、民俗等旅游资源概况
(三)区位优越,为合作提供必要条件
湘鄂赣位于中部地区南端,互连黄龙山,共饮长江水,可谓山水相连,还有共同的历史见证——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地理位置方面,东承经济发达的“长三角”,西启历史悠久的渝、陕,北靠古老的中原大地,南接富庶的“珠三角”、“闽三角”,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向内辐射地,也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后花园”、“休闲地”和“渡假区”。根据旅游“距离衰减效应”进行分析,湘鄂赣地区吸引发达地区游客具有非常强的优势。
旅游交通方面,铁路:有纵贯南北的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等,横贯东西的浙赣线、武九线等;公路:有纵贯南北的京珠、福银、大广等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的沪昆、沪瑞、厦蓉、景婺黄(常)、杭瑞、汉宜、武黄—黄黄、长常—长浏等高速公路。还有105、106、107、207、209、316、319、320等国道经过;水路: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三省,同其支流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汉水、赣江等河流构成内河运输网;机场: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常德桃花源机场、永州零陵军民合用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宜昌机场、沙市机场、襄樊机场、恩施机场;昌北国际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赣州黄金机场等,大中小型机场相互配合,促进航空运输体系的完善。
三、湘鄂赣区域红色旅游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合作倚重于政府导致旅游企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主体。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合作就会失去必要的条件和基础,但只有政府参与而没有旅游企业参与,合作难以深入持久。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主体,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其积极参与不可或缺,而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角色边缘化和定位模糊,导致旅游企业对参与区域合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不可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大企业和与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市场机制。如铜鼓天柱峰与浏阳大围山两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线路的开发,主要是铜鼓县与浏阳市联合打造。
(二)合作务虚多于务实
湘鄂赣红色旅游已有的区域合作,更多的还是重宣言、重宣传、重研讨、重形式,不少观念还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05—2020)》明确提出,“将‘领袖故里红三角’建设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极品红色旅游区”。虽然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开展了跨区域合作,但还存在客源市场、资源吸引、宣传促销、景区建设、旅游服务等方面的局限 。与普遍形成区域旅游合作共识的情形相比,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
(三)传统体制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在高度集中的传统旅游管理体制下,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区域旅游优势得不到体现,另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源的极度浪费。就建设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来说,1986年江西在万载县城率先建立了“湘鄂赣革命纪念馆”,后来湖北在阳新县城建立了“湘鄂赣边鄂东南革命烈士纪念馆”,1998年在湖南平江县又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这种对区域性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分割使用的行为,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结构性、功能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区域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的特色,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
(四) 合作开发的旅游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
在2005年湖北省旅游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上,有人认为湖北红色旅游缺少特色、景点趋同、难吸引人。红色旅游应与“绿”、“古”、“俗”等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在少数民族集中区域,由于民族旅游资源的类似性,不少地区的开发存在不同程度的“撞车”现象,如从张家界到德夯、王村、凤凰、通道以及鄂西等地区都想开发以苗家、土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旅游产品,而不与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这必然雷同现象,导致恶性竞争。中国政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向光辉委员在第三次会议第152号提案中提到:湘西“只打民族牌,不打老区牌”、“比较注重对名胜古迹的保护,但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的保护不够。”因此,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