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3_年初版_刘白羽著
《赵子曰》老舍创作_晨光文学丛书
书话创作异彩纷呈
书话,是讲书的书,多为杂文。书话创作要为文把握正确,文字清新灵动,所悟公允真实。实实在在行文,畅畅快快谈书。早在上世纪30年,阿英先生的有关古旧书的书话就有创作。继之,郑振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前辈讲书的文章流行二十多年。书话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三种境界应该引起重视:
一是进入研究的境界。既为爱书人,必然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感悟丰富,眼光独到,而将这一切用文学的样式加以反映,不但行文有一定限制,规模上也大多是短篇。真的很难说清楚,很难写清楚。如果采写的是名家名著,分量就更重。书话创作不是小说,不可虚构。被采写的藏品如是收藏难度系数不高的泛泛之作,阅读者就缺少收益,必定失望。前辈藏书家和书话大家正是在这点上倾力下苦功,早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了解。《晦庵书话》、《余时书话》是经典。
二是进入“淡”的境界。姜德明先生曾在《人民日报》出版社领导岗位上工作,又是各种名贵版本的藏书家,但他似乎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自己供职部门的品牌优势上。从姜德明先生系列书话创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与书之间密切的印记,思想和情感交融的印记。他对藏品的了解、把握、研究就远远穿透纸上功夫,文章也会释放难以想像的示范效应,引起读者共鸣。
三是进入自成一家的境界。书话创作而自成一家,是前辈成功的特点。搞书话创作,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有批判性的剖析,关键是要把史料讲准了,讲实了,分寸掌握到位,不能臆断。前辈书话大家在这点上是非常认真的。书话名家自己都特别强调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建立在亲历和自身藏品的基础之上,哪怕是一些细节,都要反复核对原件,因此首先是真实的。
现在,各出版社上市了大量有关书话方面的文化类专著。这一方面可以让读者相对集中地了解原创者和藏书人的思想、性情、行状,向读者提供读解出版史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另一方面,可以深入而又鲜明地展示藏书者本人的采写风格。但不知取舍,精品与普通旧籍混杂,常见书刊与珍稀版本同日而语,淡化了书话创作的精彩情怀,是目前书话专著泛滥的症结所在。“由书入道”,精心收藏并研读而识其“道”,书话创作恐怕更能让人了解收藏品的渊源。当一个人数十年间始终专注于书话创作,其对藏书的表达必会自然天成。
|